编辑:ddayh.cn
悲悯是面对受苦者、悲伤者,那就有必要与另两个概念区分:同情(sympathy)和共情(empathy):悲悯与同情确实很像,有时也会混用。但悲悯则更强调希望对方解脱痛苦的愿望与助人动机;而同情则更多是为对方感到难过或遗憾(即很可能默哀一秒钟之后,就任对方自生自灭了...)至于共情则比较好区分,因为前两个概念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为对方如何如何,而共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或感受对方的世界。
? ? 悲悯是善的、是高尚的,在情绪体验上,是愉悦的积极情绪、还是悲伤的消极情绪?一个“悲”字,似乎已经将它引向了消极情绪,也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各种泪流满面的场景。然而佛教也强调,悲伤是悲悯的近敌(即修行中容易与之混淆的心理);而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又让剧情翻转了多次。
? ? 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往往会揭示出现实与人们所持理念的差异。研究发现,相比基线状态的自然反应,共情训练和共情技巧的运用,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然而继续进行悲悯训练之后,用悲心禅面对同样情境则使消极情绪降回基线,且会额外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类似的,之前的实验室研究(Zeng et al., 2017)也发现,悲心禅产生了爱、友善、关心等积极体验,尽管想象他人痛苦会伴随一定程度的悲伤等消极情绪。
? ? ?上述研究表明,涉及悲悯的情境或练习,确实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体验;然而悲悯本身是一种积极体验。这不是幸灾乐祸的快感,而是基于对他人的善意所伴随的爱与温暖的体验。
? ?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
? ? ?哲学意义上,当我们关心、帮助受苦的人,我们自己能感到积极的、令人愉悦的体验,这无疑体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悲悯促进人类团结,战胜各种苦难,以至于悲悯被激发时,我们会本能地得到内在的情绪奖赏。从宗教的角度讲,悲悯伴随着积极体验,这似乎也是人皆有佛性或神性的某种证明吧。
? ? ?实践意义上,很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悲悯可以成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也许学会利用悲悯,有助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经常面对痛苦的助人者维持心境或更好工作——话说我有个眼科医生朋友,曾用各种痛苦血腥的恐怖图片,试着吓唬学心理的我;我就试了下用悲心禅的技巧应对,感觉效果非常好(这说明损友也是有好处的~)。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