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大家都会想起马斯洛层次需求,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求,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马斯洛认为当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并不会满足于此,而会开始追逐更高层级的需求,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永远是人类行动的动因。 后期,马斯洛又探讨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认为它们介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我们出现问题的孩子,尤其是在症状最严重的时候,他的这个需要,差不多是处于生理需要最底层那个阶段。 只能达到一个生存的需要。 除了吃睡,其他时间就是玩她的手机。 但是我们家长对他的期待在最高层,在自我实现的这个位置上。中间隔了好几层。所以家长们很困惑,孩子怎么说话不算数呢?孩子是不是没有自救意识呢?是不是自暴自弃呢? 其实孩子的内心的冲突是非常大的,他心中的目标,与他的现状,非常难以跨越 ,目标是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的。 我在群里看到有的家长分享孩子恢复的过程,先是整天吃吃睡睡,然后,好转一点了呢,可以到客厅来溜达溜达,看看电视,再然后呢,愿意出去走走了,除了游戏呢,也可以看看小说啊,做做手工啊之类,再接下去,能够答应和父母楼下散散步,去亲戚家玩一玩,然后,开始愿意尝试去机构啊或者家教补补课什么的,还能和原来的同学聊聊天什么的,最后,就考虑复学了,还想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孩子需要经过的一个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也有点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受损害的社会功能不一样,有的是人际交往这块严重一点,有的是学习压力这块严重一点。所以恢复起来,也是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是不会一下子从最底层跳到最高处,也是一步步去实现的。 当他需要朋友的时候,他会答应同学的邀请,出去踢踢球、逛逛街,或者干点别的什么 ,这就是从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已经慢慢转移到社交需求这个阶层了。其实这就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要走向社会的,人都是要社会化的,我们三岁就要上幼儿园。这就是把孩子推向社会,然后和他人,和老师、和同学产生一种链接。 所以,一旦孩子到了社会需求阶层的时候,为孩子的复学又多了一份基础。 下面,我来讲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和我们孩子现在的状态比较贴近的现象。 这个现象涉及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需要,是孩子正真的需要。 有的人说,我孩子的需要是手机和游戏,我怎么满足他呢?,当一个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手机的时候,请问他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一个孩子说,我要打电子游戏,玩手机,我要满足他这个需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就得由着她他打电子游戏呢? 孩子要玩的时候,它背后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她需要陪伴?需要家长关注我?这些跟手机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孩子需要跟别的同学一样 ,因为同学也都玩手机,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话题? 和同学合群?孩子希望通过玩手机放松一下?孩子要用手机看一些资料? 这里的问题是,怎么去区分手机这样的需要,和放松或者是合群这样的需要?哪一个是人类真正的需要呢? 如果孩子说,我的需要是玩游戏,那如果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就意味着让他去玩游戏?那么这样的话, 我们是不是成了一个没原则的人,对方无论要什么,给他就好了? 所以,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正真的需要是,全人类都会需要的,人类共同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的需要。 人类共同的需要,比如,他和同伴玩游戏,需要同伴的友谊,需要合群,或者,他通过玩游戏,来缓解自己因为不能上学的焦虑。 所以,手机并不是一个人类共同的需要 , 手机只是达成这个需要的策略, 策略和需要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策略上,把手机和游戏恨得咬牙切齿。忘记了在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只有人类共同的需要,才是我们要去看到的。 再来举一个我们家长的例子。 当我们看到孩子晚睡晚起时,我们很多家长表现得比较焦虑,一到晚上就会去看孩子有没有睡下,有时候孩子的门关着,我们就会想各种办法去看他有没有睡下。有的趴门缝往里瞧,有的耳朵贴着门 听动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妈妈说,孩子没睡下,我心里也不踏实,睡不着。或者呢,担心孩子这样晚睡晚起,是不是症状越来越严重了,。所以妈妈说,需要了解孩子的作息,想让孩子早点睡觉。如果看见孩子睡下了, 我们就安心了。那么,这些各种观察啊,偷看啊, 是我们真正的需要 ,还是为了缓解我们焦虑的策略?这个我们也要分清楚, 因为需要一定是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不是各种办法和策略。那么, 这个妈妈的需要是什么?那就是安全感的需要,妈妈缺乏安全感,担心这个那个,所以,就做了很多缓解自己焦虑的事情。 当然, 有的家长说,我是为了观察记录孩子的睡眠,那也可以另当别论。关键,是你当时是不是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然后,你做的这些事情,到底是不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这个是需要我们经常反思一下的。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