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说“防御”这个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在咨访关系中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
半个月前与老公的朋友一家相约吃饭。这家的女儿比我儿子小一岁。今年即将面临中考。两个孩子已是两年多未见。刚升入高中的儿子热情的把自己之前学过的他认为很有价值的一本《冲刺习题集》送给朋友家女儿。一进门就带着耳机的女孩笑一笑,略带羞涩的收下了。
?
席间,大家的焦点好像不由自主的围绕着“中考”,自然也离不开女孩,还有成绩,辅导班等等。得知女孩的妈妈在周末为她报了5门辅导班的课程。我便感受到妈妈的焦虑。妈妈说:“没有办法呀,老师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飘。我看着她也心不在焉,一点不着急的样子。所以只能这样督促她了。”坦白说,女孩的成绩已经很是不错了。我反复告诉她,去年这个时候我儿子的成绩还不到这个分数呢。仍然是缓解不了妈妈担心女儿考不上重点高中的焦虑。妈妈好像认定了女儿属于学习被动型,一副心不在焉不积极的样子。必须要在后面推着,否则后果无法想象的感觉。
?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呢?
?
你可以说,给孩子报那么多课外班,其实是为了缓解妈妈的焦虑。这个时候孩子学习上真正的需要在哪里?焦虑的妈妈是看不到的。
?
你也可以说,这个妈妈太控制,她无法相信,信任孩子,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导致孩子的主动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太有信心,同时缺乏方向。
?
是的,这些都没错。其实仅这一个小片段。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我们无法一一去探讨。单就妈妈提到的眼前的这一点疑惑,先简单说一说:这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女孩,真的像妈妈说的一点不焦虑不着急,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就如同她在饭桌上的表现,时不时的戴上耳机,貌似很轻松的听着音乐?
?
NO,不是的。这其实是女孩的防御。
?
因为一个非常焦虑不安的妈妈,(相信她的焦虑是由来已久,初三只是更加重了而已),这种焦虑是很难不传递到孩子身上的。我们更不知道,在孩子的幼儿,儿童期整个养育过程里,孩子究竟吸收了多少焦虑不安?对孩子的心理结构,自我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还不知晓。我们只是就眼前反应出来的孩子的状态来看。女孩饭桌上的“隔离”(用听音乐来隔开现实压力),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飘,心不在焉都是孩子对焦虑,压力的防御。也就是对焦虑和压力的抵御方式。目的就是避开这些,不愿意听,不愿意参与,不愿意融入现实,要隔开。
所以她不是妈妈所说的一点不着急,而恰恰是焦虑状况下的无意识的防御方式。
或者说,她不是没事人,而是,这里面很有事。只是反应出来的状况不那么严重,家长认识不到罢了。
是的,这就是防御。生活中“防御”无处不在,有人用情感的隔离来防御痛苦,有人用合理化的观念来说服自己,有人用讨好来防御内心的不安全等等。这是我们最初在不那么乐观的现实里活下来的方式。但也是容易形成适应障碍带来困扰甚至病态的方式。而且一旦长期形成并固化,改变起来也非常困难。
?
我相信女孩的妈妈暂时是听懂了。但我无法保证她在今后是否能真正做到。毕竟,妈妈内心的焦虑不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没有这些潜意识层面底层情绪的释放和对它的理解。也很难真正在意识层面做到。
这也是在咨询中,我每每都建议来访平时多去了解潜意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以及自由联想的原因所在。因为我发现,培养来访的心理学头脑,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认识和看待问题,和现象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