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震惊全国的“米脂杀人案”被告人赵泽伟日前被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泽伟犯罪动机卑劣、犯罪目标明确、杀人手段特别凶残、犯罪后果及其严重、社会危害小巨大……,这样的结果于情于理于法都是意料之中,赵泽伟理应受到法律严惩。现在是一审宣判,据悉,被告人当庭提出上诉,按照我国的司法制度,经过二审终审后,这一案件从法律层面上可以画上句号,算是给死难者一个法律交代,也让生者有一丝安慰。赵泽伟罪恶深重,不可原谅,一切都是罪有应得;但是,毫无疑问,案件的所有当事人都是悲剧性的,那是我们的同类,尽管已经宣判,我们依然心痛、压抑和悲伤,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一案件的善后远没有结束,比如死者家属及伤者的安抚与心理救助、对恶性案件的反思与预防等,如何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每一个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根据海恩法则,每一次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的先兆以及一千次事故隐患。“米脂杀人案”同样遵循海恩法则,如果给本案的被告赵泽伟做个心理画像,他应该是一个敏感、脆弱、自卑、回避退缩、懦弱、不善言辞的人,这种性格特征容易在内心积聚海量的压力、负能量和破坏性,而且缺乏宣泄的口子;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他有过抑郁症病史,他直接的犯罪动机就是报复在米脂三中读书期间受到的欺凌,由于当年的同学找不到了,他就把心中的仇恨发泄到在读的学生;他受到的欺凌不止于读书期间,剧其母交代,在榆林打工的时候也经常被人欺负;他从山东某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闯荡了一段时间,然后赋闲在家,经常是几天不出门,在家里沉迷于一款被称为“吃鸡”的杀人游戏,这必然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也增加了他的暴戾和攻击性……。总之,事故在不断地酝酿,慢慢具备了犯罪动机、犯罪意向等犯罪的潜在条件,就差一次偶然的刺激性事件或想法了。
遇到类似的案件,不能忽视被告人的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与早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极大的关系,教育中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一直被人诟病、无视或忽视,比如我们的文化接纳内敛、谦虚、自我反思、不断进取,这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习惯于挑孩子的毛病,甚至鸡蛋里挑骨头,对孩子的肯定、赞扬、鼓励却非常的吝惜,这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认同,不能建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最近一位学霸级的留美博士自杀,她留下的遗书是:我太累了,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是第一,但是总没有人肯定我,我需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以博得短暂的舒适和放松,这让人无不为之感慨。比如很多方面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我们每个人太想成名、成家、成天才,在教育方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很多时候压抑孩子的天性,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没有意义甚至伤害孩子成长发展的兴趣班,有一次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孩子在睡觉,妈妈说:“要带孩子参加智力训练班”,有人说这么小就要训练,孩子妈妈说:“六个月的孩子都很多,我儿子都18个月了……”,这让我一个旁听者和心理工作者惊诧莫名,这么小的孩子保证足够的睡眠对心身发育和健康是何其重要!能够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基本的生活认知和胜任力是何其重要,能够有机会学习人际交往技巧,通过游戏探索世界时何其重要,很难想象脱离丰富的生活环境,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如何可以开发情商、智商。比如评价标准单一,学生没有多元化的成长道路和发展空间,“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这是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共识,三方也被裹挟在这样一股浊流里难以自拔,学习好的学生要不断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学习后进的学生就要忍受很多歧视、自尊心的打击,甚至是身体的伤害,似乎无论如何,带来的都是不安和挫败,这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会形成一种人格特征,要么极端自卑、回避退缩,要么极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要么暴躁冲动,要么被人欺负……。教育的问题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工作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极端的孩子,经常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总有一群熊家长。
对于“米脂杀人案”被告人赵泽伟的家人来说,都是朴实的农民,一方面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儿子的罪行而失去生命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他们的内心也是痛苦、矛盾、自责的。是贫穷、知识的匮乏、传统习惯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不能充分的认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性质、严重性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本案的悲剧性。现在扶贫思路在调整,我们要精准扶贫,心理扶贫应该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把贫困地区的人们纳入现代文明和知识体系中,要改变贫困的精神面貌,这是根本的扶贫策略。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总是现代文明最发达的地方,近几年,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享受到了很多的好处和便利,但是,这也加剧了人口的流动、生活的封闭性及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这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增加了人们的疏离、孤独和焦躁不安,为了减少风险,一方面,调低自己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感受阈限,于是,尽量不和陌生人说话、尽量少出门、尽量少管闲事、尽量少搭把手帮助老人…..;同时,蓄意的制造事端,来故意制造损失或夸大自己的损失,以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比如马路上碰瓷、自己摔倒的老人讹人、医疗事故中无端索赔、殴打医生等等。
失范行为的增多会加剧人们内心里空虚、孤独,形成恶性循环,这对人的心理健康是不小的打击。最近发生了数起恶意伤人的事件,发人深思,每个类似案件的背后总有人格扭曲的影子,一个人能够对手无寸铁、无冤无仇的孩子痛下杀手,其内心之阴暗、卑劣自不待言,背后的原因也是纷繁复杂,很多因素是无法控制的,比如遗传易感性。但是,我们能做的是从宏观层面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充满人情味和善意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有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都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都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一种温情和善意的理念,这可能拯救一个困境中的生命,也是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