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男女朋友以至于普通人际关系中难免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会因此而争论、吵架,吵架往往不是越吵越明,而是不欢而散,甚至产生仇视、敌对情绪,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和心身健康。为什么会出现不欢而散的局面?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如何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于不可收拾?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和面对人际矛盾,最大程度上避免冲突或冲突升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吵架的目标往往是为了改变对方或让对方改变,但自己不想改变,因此而提高自我控制感和维护并提高自尊水平,以下几种心态便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1)真理与责备:一个人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认知及外界环境的强化形成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并作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影响将来的自我感知及于外界环境的互动。
有些人的自我边界过于僵硬,缺乏可塑性,在人际互动中,只相信自己正确、对方错误,完全的责怪对方,认为问题的原因是对方的错误,坚信自己是完全无辜的,会全神贯注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如何的正确、自己的行为是如何的合情合理,至于对方的思想或感情、处境就无足轻重、无暇顾及了。
(2)自我欺骗与自我辩护:知人难,知己更难,人性有固有的缺憾,过度的关注自己的不足,可能会伤及自尊和自我认同感,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并可导致自我的混乱和心理疾病;而且人往往对自己的损失非常敏感、对获得却反应迟钝。
在吵架的人际情景中,一个人很难想象自己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也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人的伤害;同时,害怕被批评,不能听到对自己的任何消极评价或相左的意见。这样,往往很难在别人的话语中寻找正确的东西,而是急于与别人争辩来保护自己。
(3)抵抗到底:有等级的人际交往总是让人不舒服,比如和领导同坐、吃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平等相待,在家庭情感关系中尤其如此,如果一方习惯于耳提面命、颐指气使、好为人师,另一方为了避免陷入屈服或受人指使的境地,势必站稳脚跟,坚决抵抗到底。
(4)自私自利与非分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样才能关系长久,谁都不愿意做别人的保姆、提款机;但是人从婴儿期就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性,这就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们会认为自己的需求合理,应该得到满足,想什么时候得到满足就要什么时候,如果得不到就大发雷霆,对别人的感受却考虑的很少。有些人会期待别人永远对自己好,而且这是天经地义的,与自己无关。同时,忽视世界和人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如果没有得到期望的对待,就感到绝望和愤怒。
(5)不信任:良好的沟通源于内心的安全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否则,一个人可能会认为世界和人都是充满危险的,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与其受伤害,不如主动树起一堵与他人隔离的墙。
(6)“帮助癖”: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的困扰、压力、烦恼、麻烦,困境中的人儿最需要的不一定是帮助、指导,因为很多的问题可能就没有答案或没法解决,这时候,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回应和真诚的同理心可能比帮助的意见更重要、更有意义。
但是,人性中似乎有刚愎自用的禀赋,当爱人向我们抱怨自己的运气如何差、感受如何糟糕时,我们却匆忙的提出了“帮助”的建议,并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以显示我们是何等的睿智和高尚,他们往往不但不感谢我们,反而会感到生气,而且感觉自尊心受挫,让关系变的疏远。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要避免矛盾激化,自我的反思和真诚的表达就显得极为重要,放下我执,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人的处境、情感、思想和行为,或许矛盾并不难以解决。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