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最近,病房收治了一位重症抑郁症患者,男,今年20岁,某国内排名前十的重点高校大二在读学生,从入学后1个多月就开始出现明显的环境不适应和抑郁症状,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但是总体效果不佳,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就诊当地医院精神科,诊断为重症抑郁症。开始的时候门诊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后办理休学手续,辗转生活多家医院,但是病情一直没有明确好转。近年暑期,如我院住院治疗,经过药物、物理和心理等的综合治疗,入院20多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一、个人成长史
患者父亲是机关公务员,母亲是初中老师,家境还算殷实。患者自述从小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在襁褓中就不怎么吵闹,进食、大小便都比较规律,比其他孩子省心。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母亲给报了一个美术兴趣班,同时,母亲会在平时教他认字,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奢侈的,因为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学业竞争的激烈性,当时,也没有太多生活的压力,大家就是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其他方面与同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
在入小学的时候,他的识字量明显多于同龄小朋友,加上天资聪明好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父母也觉得他是可造之材,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除了正常上下学,平时几乎没有和同学玩耍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同时,父母给他报了计算机兴趣班……。作为小学生的他,被父母、爷爷奶奶照顾的很好,衣食无忧,饮食起居方面都由爷爷奶奶给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个时候也没有太强的自主意识,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同时,由于成绩优异,为家庭争光,他也是一好百好。
一切如常,他似乎成长的很顺利,波澜不惊,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学习压力增加;另外,相互竞争也让他有点吃不消,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家长和同学都开始重视学习了,他要保持优势、争取第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而且成绩也不是一直很稳定。这时候父母也有点沉不住气,一方面对他看管的更严了,他几乎没有了课余休闲娱乐的时间,父母给他报了很多的课外辅导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另一方面,一好百好,一孬百孬,只要成绩出现下滑,就会受到家庭的冷落和训斥。
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育,让他有了自我意识和叛逆倾向,他也试图挣脱父母的控制,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也希望融入集体,被同伴接纳和赞扬。但是,他发现很难达成自己的愿望,他发现自己不擅长与同学交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也发现自己除了学习,没有什么特长,整个人有点索然无味……,他甚至听到有人在背后称他为“书呆子”。这对他的自尊、自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更可怕的是,他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个工具而已,学习的工具、实现家长愿望并获得荣耀的工具,至于自己的尊严、人格、努力的过程似乎并没有人愿意理解、尊重。父母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夸奖、指责,考的好是应该的,考不好就是罪恶,也从来没有耐心的和他谈过心,平等的倾听他的内心,这让他强烈的感觉到对父母的厌恶、怨恨和不满。父母对他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已经变成他的精神负担,既让他难以抗拒,又让他烦感,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但是这些想法又让他很内疚,他觉得父母不容易,已经给了他最好的一切。
尽管有很多的烦恼,好在他还是一个聪明、勤奋的人,初中毕业,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市最好的高中,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这一阶段,在他看来,同学们似乎又收敛了很多,把全部精力收回的学习上,这让他感觉轻松了一些。只是父母、老师的要求更加的严苛,而且学习的任务、压力更沉重。但是,毕竟年龄在增加,生理、心理的发育不可阻挡,内心不可能再像小学生那样平静,成长的烦恼依然存在,而且变本加厉。
他说,他一直坚持着,奋斗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整个高中三年,他的成绩依然数一数二。他说,到了高三下学期,高考之前,他真的感觉犹如强弩之末了,已经筋疲力尽,仿佛已经油尽灯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在高考中表现优异,实现了父母和自己的愿望,也获取了一时喧嚣的掌声和赞扬。但是,一阵畅快之后,是更大的空虚、痛苦和迷茫,他突然发现,人生追求的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任务,他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活力和激情,完全是缴械投降,屈服于现实的困境。十几年来积聚的痛苦和压力彻底把他打垮,他得了抑郁症……。
二、几点反思
(1)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习不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好学校,有份好工作吗。这没有错,这是工具性价值观的典型表现,除此之外,教育还有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性的自为到自觉,更好的思考生活,更好的把握人生方向,如果从终极目标出发去理解教育学习,教育的内容就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堆砌,还有良好人格塑造、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熏陶等等,从长远看,这些方面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更大的意义。
(2)亲子关系究竟怎么处理?
“溺爱,包办代替”VS.“棍棒之下出孝子”?“所有者”VS.“被所有者”?这两组处理亲子关系的策略或指导思想,都是极端错误的,也是缺乏智慧、不合时宜的,但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却系统的存在着,基于孩子是父母的所属物的思想,经常是溺爱和严苛并存,爱的很自私,训斥起来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即使最后证明是错误的,那么,父母也不可能道歉,所谓“父母之命”。这种做法伤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然后,不恰当的教育思想也在代际传递,不断延续。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孩子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而且个人、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家庭教育的好坏最终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人性是相通的,孩子能够懂得、体验到的,远超过我们认为的,亲子的沟通应该打破等级限制,建立在尊重、客观、互谅、平等的基础上;亲子矛盾都源于不恰当的沟通,缺乏耐心、居高临下只会激化矛盾。
(3)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
现在是各种课程辅导班、业余兴趣班满天飞,家长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判断能力,很反感、很无奈,但是不得不被裹挟在这股浊流中……。很多的孩子没了课余时间,没了寒假、暑假,每天都被拴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做一些既有意义有无意义的事情,不但学期能够见到接送孩子的家长,就是在寒暑假也是如此,高的家长、孩子心身俱疲。
看到这一幕,时常回忆起自己的暑期生活,亲近自然,抓鱼摸虾,捉知了捕蜻蜓……,暑假作业时常忘到脑后了,似乎也没有太在意。想到这儿,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活的好累、好可怜,很庆幸自己早生了几十年。
这种疲于奔命、压迫式、一刀切的灌输式学习,真的能够塑造新时代的大师?真的能培养一个健康、幸福、有活力、有灵感、有理想、有信念的现代公民?我始终持严重怀疑的态度。而且可能给个人的心身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埋下隐患。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