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最近接待了一些关于孩子厌学、抑郁、焦虑的个案,让人感慨颇多,让我感到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真的是任重道远。这些孩子目前在初中高年级或高中低年级,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被很多同龄孩子及其家长羡慕的对象。同时,这些孩子也是从小乖巧,很少让老师、家长操心。我常会问他们:“学习或生活中有什么压力与烦恼?”,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否认的,认为自己没有压力,尤其是家长,更是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们常强调:“起早贪黑如何的不容易”。没有压力、烦恼、困扰,他们怎么会出现厌学、焦虑、抑郁呢?他们似乎也说不清楚,只是强调孩子任性、不听话。难道问题真的这么简单?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些所谓“好孩子”的压力和困扰可能远大于其他的人,他们的压力和困扰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有强敌”。“好孩子”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的努力。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进步,自己没有进步或进步不够大,都可能导致自己的落后。这种“人外有人、条外有天”的孤独与恐怕是不小的压力。
二是“后有追兵”。群体生活中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存在竞争,同学们要取得更好的成绩、考取更好的学校,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客观存在,强者被人羡慕、尊敬,也被人追逐、嫉妒,“好孩子”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三是过度的期待、关注和聚焦。这恐怕是“好孩子”必须面临的处境,他们身上承载了来自父母、老师和亲朋好友过高的期待、关注和聚焦,及其一旦失败可能随之而来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训斥和打骂。这让他们的生活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从来都不敢放松、懈怠。这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是生命不堪承受之重。
四是对“好孩子”的自我认同。周围人的期待与渲染、成功带来的荣耀与尊敬,让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认同了自己“强者”、“高IQ”的特质,以“好孩子”自居,他们甚至都忘掉了世间还有失败。于是一旦遇到挫折,就如同遭了灭顶之灾、惊恐莫名。
五是成长的困扰和矛盾。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萌发,他们渴望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这是生命成长之必然,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服从;他们渴望异性情感和接触交往,但是为了学习和完成他人的期待,他们需要压抑这份情感;他们渴望接触自然、有自己的人际圈子,但是却被告知这是将来的事情,其他人都不是好人,会学坏的……。生命本然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不可能不在内心激起涟漪甚至狂风巨浪。
所有的压力、烦恼、压抑、痛苦不断累积,总需要一个出口,总有一天会以不同形式爆发,比如厌学,破罐子破摔;早恋;离家出走;抑郁;焦虑;失眠;躯体不适,包括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
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无论是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觉得活的特别累,学的特别苦,学校生活毫无乐趣可言?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果没有教会一个人如何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如何既服从团队的领导又能够领导团队、如何在团队与他人和谐共处并共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都是失败或者不能说是成功的。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是孩子是什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偏颇和愚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孩子的生命属性,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属性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生物、精神、社会和自我属性,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自我选择与支配权等,就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一个“吃喝拉撒”的生物体,也就是说,孩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只是吃好喝好的问题。其次,是对孩子的工具化对待,工具化是对生命最无情的伤害,在工具化的社会语境下,人类生命变成了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也就是说孩子要去实现父母的愿望、达到社会主流的期待或者做人上人,至于孩子存在和努力本身的价值责备大大忽视了,这样即使个别“幸运儿”实现了所有的外在目标,可以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便是空无、无聊和痛苦不堪的时候,从近几年的临床实践看,很多的孩子高考完后或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走出心理的困境,出现严重的抑郁症或者其他行为问题,或许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直接恶果。
二是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亲子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也是一个白痴的问题,答案不言自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亲子关系的本质和特征,亲子关系应该是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彼此独立的亲情与合作关系。但是,我们的习惯于把孩子看成是私有物,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既然如此,“老子”就有训斥、管教“儿子”的关系,“老子”与“儿子”永远不可能平等;只有“儿子”感恩“老子”的抚养,而没有反之亦然的道理;“老子”养“儿子”是一种付出和奉献,而不是一种乐趣和幸运;“老子”英雄,“儿子”必须也是好汉,而且“儿子”不能落后于“老子”。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构建了糟糕的“亲子关系”,本质上是上下级关系,诱发了很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而且也造就了今天的所谓“中产阶级焦虑”,让很多的人思路混乱、寝食不安。
仔细想来,我们又能怨谁能?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