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中国人真的很幸运,有从未间断过的五千年文化供我们研读、品味、欣赏、 借鉴、在这样的一个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的徜徉,很惬意,很享受,这种惬意,不是其他国家的人能有的。现介绍几篇给大家,也许会很受用。
■人 和 为 王
算计一件事能不能赢,中国人爱论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说魏吴蜀三国,会讲魏得天时,吴占地利,蜀有人和。三国能在群雄混战中割据一方,各有立国之本。
其实,得天下的战略表面看来有天地人各种因素,说穿了只有一条:人和。
集团核心竞争力看似有技术之争、成本之争,说穿了也只有一条:人才之争。
曹魏集团能统一北方,势力最大,不过是人才最多而已,而在知人善任、笼络人才方面,刘备、孙权与曹操相比,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孙权最喜周瑜,那陆逊本是孙策女婿,启用他时还需下属以全家性命保之;刘备三顾茅庐传下美名,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关张,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国伐魏不成,先主攻吴丧师,均是人才战略上出了问题。
而曹操一生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戎马四十载,多胜少败,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济济,你看谋士方阵: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贾诩、华歆……武将有:乐进、李典、于禁、张辽、许褚、徐晃、庞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为疑;刘备、孙权不行———刘备要讲哥们义气,孙权要讲来路出身。
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氏宗族是嫡系王公贵族,穿红,其余将军俱穿绿,老曹亦穿绿袍;孙权、刘备不似老曹奸诈,自然也不会如此收买人心。
曹操困住关羽,关羽降汉不降曹,曹允之;关说待打听到刘备去处,就跳槽,曹再允之;关过五关斩六将,曹不究;知刘备乃枭雄,也几度容之,还与其煮酒论英雄(没在酒里放些毒药)……老曹如此大度,是真潇洒。当然,曹君也是真奸雄,真有许多手段,才能如此大度。
事业是人做起来的,天时、地利均是辅助条件,而惟有人和才是根本。人气为王,人和为王。
■兄弟之道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须有几个死党、死士。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明白这个道理。刘备虽然贵为蜀汉之君,三分天下,可细想起来,这位白手起家打起天下的君主,28岁时还只是一个卖鞋的小贩,凭借桃园三结义,开成了刘关张的核心团队,继而有赵云、诸葛亮、黄忠、魏延等加盟,刘备才能有一国之君的威风和西南霸业。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后人多仿效之。但多半是画虎如猫,有金兰结义之形,无同生共死之义,如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等有金兰之交,结果,三人各怀心思,终是兄弟反目,结义不成反成仇。
有人会因此说,人心不古,现在的人没有古人讲义气;也有人会说蒋介石等做大哥的,没有心胸气概,不会笼络人,弟兄们不死心踏地,所以,才会兄弟成仇。
于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就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看看桃园之中,桃花之下刘关张的盟誓,就会明白许多。许多人只知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的兄弟情谊,没注意那盟誓中还有:“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等志向,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升华为共赴国难的壮举。救国是大义,兄弟是小义,大义在则小义存;没有大义,何有兄弟之情。
关张都是狂妄之徒,两人对刘备毕恭毕敬,可是,他们之间的情分很一般,张飞酒后丢了徐州,关哥一顿埋怨,逼得张飞差点抹脖子;张飞听说关公降了曹操,就要找二哥拼命。不是关张二人不讲情义,而是小情是私,大义为公,公私相权,自然为公。
反观今天,许多团队只讲兄弟情义,不讲大公大义。一帆风顺时,当然无可不可;小劫小难,也无损兄弟情义;如果是大难临头,就会各奔东西。不是弟兄们不讲情义,而是这情义原本就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大义的感召和净化,小情小义于事无补。
所以不要看咱们兄弟现在的情义如何。如果小团队没有大目标,只会是一群共同追铜臭、逐小利的暂时联盟。
刘备比《小浒传》里的宋江聪明,他不仅比宋江更讲情义,还会用大义来激励兄弟们;刘备也比蒋介石聪明,老蒋太讲利益,其合纵横之术,不过是利用弟兄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关张真讲义气,乃是刘备大义感召的结果。
如此,我们才真正明白世间这兄弟之道,交友之法。
■空城计的博弈
现代人看《三国演义》空城计一段,不仅仅欣赏诸葛亮“我坐在城楼观山景”的潇洒,还对空城计的侥幸成功议论纷纷。
普遍的说法是,面对2500名军士守卫的“空城”,司马懿统率15万大军,不战而退,看似诸葛亮的成功,其实是司马懿的胜利。
司马懿临机决断是很有名的,从千里奔袭斩杀孟达一事,即可看出他行事果决。司马懿面对空城而不攻,是因为他若攻进城去,捉了诸葛亮,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司马懿班师回朝之日,便是被解除兵权之时。如果这样,哪还有后来三家归晋的司马氏鼎盛局面?
蜀汉后期,刘关张已死,诸葛亮独揽大权,若是此番被司马懿捉去,蜀汉必将群龙无首,亡国亡军,如此风险,不堪计算。而诸葛亮在西城出此险招,为的是搬运粮草,以图有序而退,也为了掩饰失街亭之败。
统率军队,领导企业,经营人生都是一个道理。打仗有输有赢,企业有兴有衰,人生有顺有逆。是真统帅、真豪杰,就应该直面失败,犹如赌场一输再输,就应该适可而止,全身面退,而不能不计成本与风险地再玩下去。
诸葛亮空城计所承担的风险,与保住一些粮草的收益相比,风险太大,收效太小。
看孔明六出祁山,举国伐魏,其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拼力求胜,结果只能是小胜多而大胜无。有人设想,若孔明休养生息,居天府宝地储粮练兵,蜀汉或许可以自保,至少不会最先亡国。
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历史从来不相信假设。
不过,再看孔明在失街亭后,看似运调有度,其实是强作镇定:令张翼先修剑阁,以备归路。为将为帅,哪有只算胜而不算败,只图进而不谋归?
如此看来,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只是战术的胜利,而聪明的他过于重视一城一地之得失,对蜀汉的立国战略研究太少。
许多聪明人都忽略了战略研究。
■舍小得大
曹操平定汉中,直逼刘备刚刚占领的西川。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
孔明说,曹操分兵屯合肥,惧孙权也。我们如果把江夏、长沙、桂阳三群还吴,遗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肥,牵动其势,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
后来的情势果然如军师孔明所言,吴国兴兵,曹操只得放弃攻蜀而回师授合肥,刘备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据地,并由此立国建业。
《三国》的一大看点,就是荆襄之地的争夺。江夏、长沙、桂阳三群是荆州之拱卫。刘备一世枭雄,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乱了方寸。无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将三群割给孙吴。可见贪欲乱智,中英雄刘备亦难幸免。
孔明之智无非是把事想明白。刘备集团欲三分天下,必须联吴抗曹。荆襄之地是当时中国的腹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点。孔明借荆州之后,一直以此为诱饵,假许还吴,其实是以此为王牌,牵动东吴踏上自己的战车,共同抗曹。
凡事须从大局着眼,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从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
会舍才能得,“舍得”两字在今天已被固化为一词,其中的玄妙,着实令人思索。
舍子取势,弃子得势,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诱使孙吴围魏救赵,自骗不过孙权集团。只是刘备集团占有荆州之初,就一直以“借”为名,答应日后要还孙吴,如今主动把荆州的拱卫三群还孙吴,孙吴得三群而复望荆州,能不出兵击曹吗?
孔明之智不仅是琢磨透了孙吴,而且得利时留有余地,让合作伙伴永远对你存有希望,永远为战略合作留有空间。
这等智慧,细想起来真是攻无不克。
■小输大赢的策略
人生如棋,哪有步步能赢、处处便宜的好事。高手博弈,先确定战略,若是已占优势,就打消耗战,一车一马一卒不让,步步为营,逼对方拼,简化局势,待对手子力消耗殆尽,一招突袭,置对手于死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蜀相争的战场上较量,表面看起来,诸葛亮“智在对手之先”,结果却是小赢大输,司马懿能小输大赢,个中道理,颇令人思考。
在调兵遣将、摆阵用计等战术方面,司马懿自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他坚守不战。魏国粮多,可以跟对手消耗;蜀国粮少,只宜速战。诸葛亮深知对手的意图,用了反间计、空城计、诈降计、诈败计,竭力诱使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看明白对手的心思,时而坚守不出,任你千招万数,我只老计一条;时而假装上当,兵临空城而不入,不贪小利;时而小败一阵,使魏主坚信自己拒不出战的策略之高明。
诸葛亮急了,派人送去女人的衣服,激司马懿出战,不料,司马懿更是老到,甘心受辱。咄咄逼人的诸葛亮,面对这等高手,无论如何精于韬略,甚至夙夜操劳,鞠躬尽瘁,也只能是虽有小胜,难免大输。
司马懿坚守不战,不仅因为诸葛亮诡计多端,在战术上难有胜算,还因为自己与对手相比,政治上的劣势更为明显。蜀国后期,诸葛亮得到后主刘禅的绝对信任,对于战场上的胜败,付出的政治成本不高。而司马懿尚未取得魏主的信任,自己的势力也没有形成气候,此时,战场上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强敌,政治上反而占便宜。
等诸葛亮累死,蜀国兵疲国弱之际,司马懿用邓艾、种会两人,厅袭蜀国,一举大胜。
做人、做企业都是如此,要分析盘面大势,犹如炒股,大盘好了,个股赚钱不难;大势不妙,虽殚精竭虑,亏钱多多。所以,看大势、算大账、定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大战略管小战术,大目标管小目标,大道理管小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