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世界上没有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法律或传统习惯,包括这条规则在内。
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应该"、"必须"的框框,构成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你可能对自己遵循的规则和方针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无法自己确定适用的规则和方针。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均能适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倒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却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你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当然,本章并没有提出、也丝毫没有暗示说你可以任意违反法律或规则。公共秩序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则是维持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遵循常规则完全不同。对于人来说,盲目服从可能比违背规定更为有害。有些规定是荒谬的,传统习惯也常常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盲目地循规蹈矩,就无法真正地生活。现在,你应该重新审视各种规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他没有使自己成为某项具体政策的奴隶,即使对于普遍性政策,他也并不强求在各种情况下都加以实施。
一种规定或规矩如果妨碍精神健康、阻碍积极生活,就是不健康的。倘若你一方面遵守规矩,一方面又认为这种规矩是消极而令人讨厌的,那你便已经放弃了自己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认真分析一下外界控制型及内在控制型的人,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大量误区性条条框框。
内在控制与外界控制
据估计,我们的社会中至少有75%的人属于外界控制型。这就是说,你也很可能属于这类人。外界控制型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如果你认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应对你现在的情绪负责,你就是外界控制型的。这样,对于"你为什么情绪不高"这一问题,外界控制型的人就会回答说,"父母待我很不好","朋友们不喜欢我","我最近倒霉得很",要不就是"事情不太顺利"。反之,如果有人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他们就会说,"朋友们待我很好","我时来运转了","没有人找我麻烦",要不就是"她喜欢我了"。这种人还是在用其他的人或事解释自己的情感,所以依然受着外界的控制。
内在控制型的人勇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这种人在我们社会中确属少数。对于上述"情绪为何不高"的询问,他们的回答更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自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念头","我过于注重他人的意见","我太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会情绪不高","我还没有学会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同样,内在控制型的人在情绪高昂时,也会用"我"来解释:"我努力保持精神愉快","我为自己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主宰着自己,而且愿意保持精神愉快"。这样,我们就有四分之一的人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而其余四分之三的人则将一切归咎于外界因素。你是属于哪一类呢?所有的规矩和传统几乎都是外界因素强加于你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由你而是由其他的人或事决定的。如果你的生活充满着他人制定的条条框框,而你又不能挣脱其束缚,那么你就是一个外界控制型的人。
在这方面,我最近接待的一位顾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暂且可称她为巴巴拉。巴巴拉感到头痛的主要问题是肥胖症,当然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在我们讨论她的肥胖问题时,她说她的体重总是过高,因为她的新陈代谢机能不太好,自幼时母亲总是让她多吃。如今她还是吃得很多,她说这是因为丈夫不照顾她,而孩子也不为她着想。她抱怨说,为了减肥,她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节食、减肥药、饮食医生的各种方案,甚至还用了占星术。她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求助于心理疗法。她说,如果真有一个人能使她减肥的话,那就只能是我了。
根据巴巴拉所讲的情况以及她对自己处境的看法,她不能减掉多余体重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与她作对,这其中包括她的母亲、丈夫、孩子,自己的身体和天上的星星也不例外。节食减肥和饮食医生或许对某些人是会有些帮助的,但是对巴巴拉来说,却是不够的。
巴巴拉是一个外界控制型的人。在她看来,使她发胖的是自己的母亲、丈夫、孩子以及自己身体上某些无法控制的部位。这一切与她在某时某刻大吃某种食品是毫无关系的。同她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样,她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时,注意力也是侧重于外界的。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过去选择了过度饮食,而要降低体重就必须学会做出新的选择。相反,她却转而求助于其他的人或事——社会所确认的减肥方法;朋友们都参加节食运动了,巴巴拉也参加了;朋友们发现了新的饮食医生,她也马上跑去登门就医。
经过几个星期的询诊之后,巴巴拉逐步认识到,她之所以精神不愉快和体重偏高,都是由于她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造成的。首先,她承认吃得太多,常常超出自己的实际需要,同时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她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实行严格自我克制,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实际上,她可以并且愿意支配自己的大脑。后来,她在感到饿的时候,就克制自己不吃点心,努力证实自己内在的力量。她不再抱怨丈夫和孩子待她不好。她逐步认识到,自己多年来都在充当一个牺牲品,甚至一直希望丈夫和孩子来欺负她。于是,巴巴拉便开始提出要求,让丈夫和孩子不要再这样对待她。她发现他们很快都改变了对她的态度。巴巴拉与家人相敬相爱,这种关系使她得到了满足,所以她再也不必到食品中去寻求慰藉了。
此外,巴巴拉决定减少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因为她开始感到母亲总要控制她的生活,要她多吃多喝,这恰恰妨碍着她的积极生活。她慢慢认识到,母亲并没有控制她,她愿意何时去看望母亲就何时去,而不必非要遵守母亲指定的时间;同样,即使母亲说她应该吃一块巧克力蛋糕,她也并非一定要吃不可。到这时,巴巴拉才开始从与母亲的相处中获得乐趣,而不再感到别扭。
最后,巴巴拉认识到,心理疗法对她的外界环境没有丝毫影响。我并不能改变她的处境,她必须改变自己。她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终于逐步用她自己的内心标准取代了外界强加给她的条条框框。她现在身材苗条了,精神上也很愉快。她已经懂得,给她造成痛苦的,既不是丈夫和孩子,也不是母亲,更不是星星,而是她自己。她现在确实控制着自己的大脑思维。
宿命论者以及相信运气的人都属于外界控制型。你如果以为自己的一生都由命运预先安排好了,那么只需按部就班地生活就行了,你很可能在各方面都受着约束,以致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倘若你不冲破外界因素的控制,或者总是认为外界因素在控制着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生活,不可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意味着将外界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这样,你就要对自己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负责。你不是一个机器人,无需根据他人制订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程序,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你应该更为严格地审视这些条条框框,逐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承担责任时,你都可以求助于抱怨责怪,这正是外界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
抱怨责怪徒劳无益。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为你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够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你可能会使别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但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你如果常常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有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偶像崇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靠别人确定你的价值观念。因此,如果别人做了一件事,你也希望做这件事。偶像崇拜实际上是自我否定,因为你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并且将自己的生活依附于外界事物。你可以赞赏他人及其成就,这其中并不带有任何自我挫败的因素。然而,如果你模仿他人的言谈举止,甚至顶礼膜拜,这就构成了一个误区。
要记住,你所崇拜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人,都是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每天同你一样做着各种普通的事情。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身上也会感到发痒,早晨起床时嘴里也会发臭。(崇拜他们或许还不如崇拜火腿和干酪。)所以,偶像崇拜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生活中,你所崇拜的伟大人物并不会使你本身有所提高。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你更为高明。看看那些政治家、演员、运动员、歌星,或者你的上级、询诊医生、老师、爱人等,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其工作中颇有作为,然而也就仅此而已。如果你将这些人作为崇拜对象,把他们摆到高于你的位置,那么你就是让别人负责保持你的良好情绪,从而难免与外界控制型的人为伍。
如果你总爱抱怨,或者有偶像崇拜的倾向,那么你在下面这条"注重他人之线"上便可找到你的位置。↑①
如果你要用外界因素来解释自己的感情,或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你就会像傻瓜一样。你应该看到自己的成绩,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消除上述误区的第一步。你完全可以将自己作为崇拜对象。当你不再抱怨他人、不再崇拜偶像时,就可以从外界控制型转为内在控制型。对于内在控制型的人来说,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如此。
是非概念的陷阱
本节所论述的是非问题与宗教、哲学或道德等方面的是非概念完全不同。这里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你,是你的是非观念怎么会使你精神不愉快这一问题。一般而言,你的是非观念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在这方面,你或许有着一些不确切的认识,例如,你可能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①"注重他人之线"的英文是"Focusing On Others Line",其缩写为"F.O.O.L",意即"傻瓜"。为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意义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现在起,你可以将某个决定视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阱,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
你需要找到正确答案的心理,同我们前面(在关于惧怕未知的章节中)所谈到的寻求稳妥心理可能有一定联系。这也许是你愿意将事物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总是会将世界划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事实上,要将世界上的事物都这样绝对地分类往往是不,可能的。聪明人通常都游荡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轻易不会明确地说对或错。这种喜欢黑白分明的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他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明显。你或许会注意到,人们平常进行的讨论总是会发展为辩论,最后无非是要证明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人们常常说"你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或者"你从不认错"。但是,在日常讨论中,往往不存在是非问题。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倘若非要证实一方是正确的,结局必然是中断思想交流。
现在,只有改变以是非标准衡量一切的思想方法,才能跳出这一陷阱。例如,克里福德每天都在家里与妻子争吵。我向他建议说,"不要总是力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会妨碍你,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为如此。
是非概念造成的优柔寡断
我曾问过一位前来询诊的人,他是否很难做出决定。他回答说:"嗯,——这很难说。"你或许会觉得难于做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如果做决定时能够抛开僵化的是非观念,那你将轻而易举地做出决定。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做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所谓合适的学院是不存在的。假如我选择甲学院,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可要是我选择乙学院,则会出现另一些情况。"这两者都谈不上正确或错误,仅仅是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选择甲学院或乙学院或其他学院,都不会得到任何保证。同样,要消除优柔寡断的癖病,就不应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看作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甚至不应视为更好或更差。各种选择的结果只是不同而已。例如,在商店里,如果你买这件衣服,穿上之后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与你穿另一件衣服只有差异,并没有好坏区别。只要你不再采用自我挫败性是非标准,就会认识到,每当你做出一项决定时,你只是在权衡选择哪一种结果。倘若你事后后悔自己的决定,并且认识不到后悔是浪费时间,下一次你就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以达到你的期望。但是无论如何,你绝不会以"正确"或"错误"来形容自己做出的决定。
任何事情都没有主次之分。一个孩子在海滩上拾贝壳,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一项重大决策,这两个人所做的事都无所谓更为正确或更为错误、更为重要或更为次要。他们仅仅是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而已。
你可能会认为错误的思想是不好的,甚至根本不应提出来,应当鼓励正确的思想。你或许会对孩子、朋友或妻子说:"不正确的话不说,不正确的事不做。"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种以权威自居的态度如果扩大到国家或国际范围,就会发展为极权主义。应该由谁来确定事物的是非曲直呢?这是一个无法圆满回答的问题。法律只能决定一件事是否合法,却不能决定它的对错。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
"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比错误意见本身更为邪恶。"
衡量真正生活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在做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做出各种决定。
荒谬的"应该"、"必须"标准
有人创造了一个小词,叫"必须性",借以描述人们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心理。每当你违心根据"必须"、"应该"标准行事时,你就陷入了"必须性"。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家曾指出:
各种所谓的"应该"标准必然给人造成精神压力,越是努力遵照这些"应该"标准行事,所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此外,由于这些"应该"标准是外界强加的条条框框,所以它们总是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应该"标准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主导位置吗?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和善地对待同事、应该照顾妻子、应该帮助孩子、应该努力工作?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未能达到标准,你是否会责备自己,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当然,这些"应该"标准或许并不是你自己制定的。假如这些标准是别人的发明,而你仅仅是搬来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必须性"。
实际上,同"应该"的框框一样,"不应该"的框框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不应该粗鲁、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抑郁不乐、不应该唐突无礼等。然而,你没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只要愿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顾忌脸面的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意愿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肯定难以持久。因此,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给你造成精神压力,因为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误区性要求行事。给你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你的不庄重、不顾他人、轻率随便等行为,而是外界强加于你的各种条条框框。
"应该"标准之一——礼节
礼节问题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那种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必须遵守的"应该"标准。你不妨回顾一下那些毫无意义的规矩,人们从你小时候就告诉你要遵守这种或那种规矩,其原因仅仅是某某权威人士在某书中是这样写的。例如,吃玉米有固定的方法;出外吃饭要等女主人先动手:到教堂参加婚礼时要坐在教堂的右边;在为双方做介绍时,先将男子介绍给女士;什么情况下要给小费;应该穿哪种衣服,说什么话……言下之意,不要自己去思考判断,只要查查书就行了。当然,在生活中讲礼貌是合情合理的,人人要尽量为别人着想。然而,在所谓礼节条例中,有90%是毫无意义的规矩,因为这种规矩是人们过去凭空武断地确定下来的,实际上,你根本不必机械地遵守这些死板的规则;只要不妨碍他人,你认为怎样做合适,就可以怎样做。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如何为人做介绍,何时给小费,穿哪种衣服,说什么话,坐在哪里,怎样吃东西等等。你如果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或"如何做事",非要去查查书或请教别人,那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我并不是要人们成为社会的叛逆,叛逆者其实是通过标新立异而寻求赞许;我所要提倡的是在生活中以自己而不是以外界为核心。真正的生活意味着无需在精神上求助于外界。
盲目服从规则与法律
有史以来,人们在服从命令的旗号下,做出了一些最为可鄙的事情。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迫害并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因为这是当时纳粹的"法律"。战争结束后,这种野蛮行径的罪责被一级一级地推到了纳粹政权的最上层,以至于最后在整个德国只有希特勒及其几名高级官员对这些惨无人道的罪行负全部责任。至于其他人,仅仅在执行"元首的命令",遵守"第三帝国的法律"。
在纽约州萨福克县,有一位官员由于疏忽多征收了一部分人的不动产税。他决定不退回这笔多征的税收,其理由是:"对已经征收的税务不能做出任何更改。这是法律。我无能为力。我的职责是执行法律,不是解释法律。"倘若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合,这位官员肯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纳粹党卫军刽子手。然而,你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这种典型腔调,你或许可以经常听到这种腔调:不要思考,执行规定!即使是错误的规定,也要执行。
在游泳池、网球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大约有一半的规定都是毫无意义的。例如,不久前,在一个炎热的傍晚,我见到一群年轻人坐在游泳池边上,显然很想在水里泡一泡。我问他们说,池子里并没有人,为什么不下水游泳。他们的回答是:下午6点至8点是成年人的游泳时间。这是规定。虽然暂时没有成年人要游泳,但是规定不能违反。这里没有任何灵活性可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能改变规定。即使一项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是毫无道理的,也应坚决执行。我向这些年轻人建议,应该想办法修改这项规定,结果游泳池管理部门给我打电话,叫我不要煽动造反。
在我们的社会上,往往可以看到严格执行荒谬规定的情况。在此方面,军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曾给我讲述过士兵们如何坚决执行规定的一件事。他的所在部队在南太平洋关岛驻扎期间,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许多士兵都自觉地遵守着一些显然没有道理的规定。例如,当时有这样一项规定:在露天看电影时,军官可以坐在有顶篷的红条凳上。可是在半夜放电影时,军官是从来不去看的。这时就会有一个士兵专门守着这些空着的红条凳,禁止任何人坐上去。这样,在夜晚你经常可以看到一群水兵冒着雨看电影,而一排红条凳却空着,旁边还有一名水兵在看守,以确保规定得以遵守,我的这位同事上前询问为什么要遵守这种荒谬的规定,他得到了一个标准的答复:"我不负责制订规定,我只管实施规定。"
海赛曾在《德米安》一书中写道:
有些人极为贪图安逸,他们不愿思考、不愿判断问题,仅仅满足于安分守己地生活;另一些人则在内心制订有自己的法律。然而,明文法律禁止他们去做每个正直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却往往是他们不屑一顾的事情。尽管如此,每个人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
假如你要时刻遵守各种规定,就会成为规定的精神奴隶。但是,我们的社会倡导的就是循规蹈矩和不越雷池。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自己要确定哪些规定是可取的,并且是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需的,而哪些规定是在不妨碍自己或其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违反的。为反叛而反叛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标准生活,你就会得到极大收益。
抵制消极的社会习俗与传统
个人成长和世界发展都需要不通常理的人,而不需要顺应潮流、听天由命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具有革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如果你要变消极适应环境为积极改变环境,就必须学会抵制促使你顺应社会习俗的各种压力,可以说这是真正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样,别人或许会认为你这是离经叛道;然而,要自己思考问题,就要准备付出这种代价。人们可能会说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正常"人可能不赞许你,甚至会孤立你。其实,既然你否定了其他人所信奉的行为标准,他们自然会不以为然。你会听到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种论点:"如果每个人都仅仅遵守自己愿意遵守的规定,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对这种说法的一个简单答复便是:大家不会都这样做的!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依赖外界、循规蹈矩,因此他们不可能都这样做。
我们在这里绝不是鼓吹无政府主义。我们并不希望破坏社会秩序,只是希望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挣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必须"、"应该"的条条框框,使个人得到更多的自由。
即使是合理的法律与规则也并非能适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环境。我们要努力争取的,是灵活做出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要能够不受精神束缚,不必总是严格按规矩办事。不必时时刻刻考虑社会环境的需要。否则,你就是一个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灵活性,需要自己不断地确定在具体情况下各种规定是否适用。的确,亦步亦趋、照章行事比较容易,然而只要你认识到法律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的主人,你就会逐步消除自己的"必须性"。
要抵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首先要心胸开阔。别人可能会违心地按规定办事,可你最好学会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应为别人的选择生气,只要保持住自己的信念就行了。我的一位同事曾在海军的一艘航空军舰上服役。当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竞选期间抵达加利福尼亚州时,他们的军舰正停泊在旧金山。上级命令全舰官兵列队组成"HI IKE"(即英文"你好,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五个字母,这样总统从直升机上便可以看到航空母舰的这一问候。我的这位同事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离奇的做法,决定不参加这项活动,因为这种做法与他本人的信仰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他不是公开抵制这项活动,而是在那天下午悄悄溜走了;他既没有阻碍其他人参加这种无聊的礼仪活动,也没有站在队列中,只是在字母里留出了一个小小的空档,耸耸肩膀走掉了。这样,既不会得罪愿意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也不至于引起无益的争吵。
要想不为社会环境所左右,就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争取不声不响地付诸行动。大吵大闹、表示敌对情绪都不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合理的规定、传统和政策是不会轻易消失的,然而你却不必受其约束。其他人如果愿意听任摆布,这与你没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完全可以,但于你是不适宜的。为这种事而大吵大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恼怒,并且会给你自己造成更多的障碍。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问题上,你将发现,悄悄回避一种规定要比公开对抗来得容易一些。你或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或可根据别人的要求生活,这得由你来选择。
各种导致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最初往往是为人们所拒绝的,甚至曾经是不符合法律的。进步总是与过时的传统发生冲突。爱迪生、福特、爱因斯坦以及莱特兄弟在取得成功之前,都曾受到人们的嘲讽。同样,你如果抵制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一些典型的"必须性"行为
如果要将各种"必须性"行为全部列出来,大概要写成厚厚的一本书。下面仅仅列举社会中最常见的一些典型行为:
——认为什么东西都要放得有条有理。否则,你就会觉得不自在,这便是一种过分爱整洁的嗜洁癖。
——经常问别人:"我该穿什么?"仿佛只有别人才能确定一种合适的服装。白色的裤子和浅色的衣服只能在夏季穿,毛衣和毛料衣服只能在冬季穿。另外,你在生活中还有其他许多"根据季节变换"的规矩。(在《夏威夷》一书中,作者詹姆斯·米切纳描述了新英格兰人在抵达夏威夷之后,不熟悉当地热带气候的情景:到了十月份,虽然气温依然高达30度,但他们却出于习惯,美滋滋地取出了冬季服装,穿着厚实的呢子衣服度过了极不自在的六个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按照规矩,应该如此。)你或许会盲目地所取时装评论家的意见,总是穿"时兴"的衣服,因为你毕竟不能与众不同。
——一定要根据饭菜决定饮料:吃鱼、吃鸡鸭时应喝白葡萄酒,吃牛肉时应喝红葡萄酒。你不能自行选配饮料,完全为别人的规定所束缚。
——出了问题抱怨别人。"的确是她们的过错,要不是她,我们还不会迟到的。""不要怪罪我,这是他干的。"
——别人结婚时,你觉得必须参加婚礼或送件礼品,甚至在自己不愿意时,也要这样做。当别人邀请你时,你总觉得不能不出席婚礼。你可能已厌倦送礼,但又总要走过场做做样子,因为按照常规应该如此。另一方面,违背心愿地参加葬礼,因为大家都认为你应该这样做。你必须出席这种正式仪式,表示你的悲哀和尊重,以显示出你通情达理。
——你虽然不相信上帝,但还参加自己所厌恶的宗教活动,因为别人希望你这样做。
——给那些为你服务的人封头衔,从而将他们摆到高于你的位置。你管自己的牙科医生叫什么呢?如果你称他为大夫,真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称呼吗?你会称别人为"木匠琼斯"或者"管子工史密斯"吗?如果你这样称呼他是出于对他或他的地位的尊重,你又为什么认为他的地位高于你呢?你是出钱让他为你服务的,为什么他能得到一个头衔,反过来却可以直呼你的大名呢?
——到时间就上床睡觉,而不管自己是否感到困乏。
——在性生活中,仅仅采取你所接受的一两种姿势,或者非要保证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满足,如孩子们都睡了、你不觉疲乏、屋里的灯关了、你是在自己的床上等等。
——根据传统习惯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分工。妇女负责收拾锅碗瓢盆,男子出去倒垃圾;家务是妻子的事,外勤则是由丈夫负责;男孩子扫地,女孩子擦玻璃。
——盲目地维护不适用的家规,例如:离开饭桌前应求得家人同意;要求大家一同进餐;到时间都得上床睡觉等等。
——遵守各个场所的标志和公告牌,而不问其是否合理。 "严禁喧哗"、"禁止入内"等等。从不对任何公告牌提出质疑,甚至从不考虑牌子是否应该立在那里。标志是由人制定的,而人是会犯错误的。
——成家之后,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妈妈那里去吃顿饭,其实你并不愿意这样做。然而,这是一种传统,尽管每个人、包括妈妈在内都不喜欢这样,你还是要保持这一传统。
——读书时,即使书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也总要从第一页起逐字逐句看完全书;或者由于一本书已经读了一半,尽管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也还要读完它。你的规矩:一本书既然已经读到一半,就必须接着读完。
——作为女子,绝不应主动提出与男子约会,因为约会毕竟应由男子提出。从不主动给男友打电话,也不为男子开门、付账,或遵守其他许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传统习惯。
——外出度假期间,给亲友发明信片问候,同时又厌恶这种做法。你之所以发明信片,是因为别人希望你这样做,而且你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学校里一心要争取个好分数,或者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努力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充实自己,而是要得到最后那张文凭。
——总是在问:"他对我合适吗?"并且总是在困惑地寻求着一个合适的人。
——无论走到哪里,都同自己的伴侣在一起,因为照理应该如此。然而在某些时候,你们两人可能希望到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
——做任何事情都要到书中去寻求答案,因为每件事情都有其一定之规。不论是增长知识的小册子,还是叫你干这干那的规则条文,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接受。
——这件衣服合适吗?这顶帽子、这辆汽车、这件家具、这所大学、这瓶沙拉油、这种食品、这类书籍、这个工作等等都合适吗?总是渴望找到合适的一切,因而常常感到困惑和犹豫不决。
——十分重视奖励、奖章、勋章、头衔等荣誉象征,并且将这些东西看得重于你对自己取得的成就的评价。
——总是说"我绝不可能像某某人那么伟大"。
——在剧院里,即使你并不欣赏某一个节目,还是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
——在饭馆里,即使你对服务并不满意,但依然照付小费。
——体育迷行为:本市代表队每场比赛的输赢都会使你发狂,运动员的成败总是要在你内心引起共鸣。
常见"必须性"行为的"好处"
下面将详细提出一些促使你坚持各种"应该"标准的原因。同其他误区一样,"必须性"的各种"好处"大都是自我挫败性的,不过它们本身也构成一种自我支撑系统。
——你如果听话、守规矩,就会被人视为"乖孩子"。你可以赞赏自己的顺从行为。这种好处使你退回到儿童时代,也就是说每当你听话、守规矩时,都会得到赞许,这样你就总是要靠别人来确定你的行为准则。
——只要遵守外界的"应该"标准,那么即使自己毫无长进、一事无成,也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外界。如果是外界的"应该"标准使你陷入目前状况,你也就不必冒着风险去作出改变。例如,玛乔里是位34岁的女士。由于十分忌讳婚前性关系,迄今为止她从未体验过性生活。然而,玛乔里在内心里并不感到很自在。她在这方面很不得志,并且十分希望改变一下现状。此外,玛乔里也许不会结婚的,这样她的"应该"标准(在这里说"不应该"标准更为贴切)就会使她终身无法体验生活的这一方面。她每每想到这一问题,总是有些惶惶不安,然而她的"不应该"标准却依然如故。在其他方面,她也由于这种规矩而受到束缚。她怕别人说长道短,甚至不敢在男友家中过夜。这样她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便,每天晚上她都必须赶回家待在妈妈身旁。玛乔里一直坚持守规矩,因而也就无法进一步深入发展与男友的关系。但是,她总是回答说:"我不应那样做。"显然,她的各种"应该"标准使得她难以得到幸福。
——你的"必须"标准使你便于控制他人。只要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做事,你就可以让别人根据你的意愿行事。
——当你缺乏自信时,求助于"应该"标准是一种很容易的解决方法。当自我形象下降时,"应该"标准则成为一种防御系统。
——当别人违背了某种行为标准时,你可以反对,并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你蔑视其他人"不守规矩",这样便可相应的提高你的形象。
——你如果循规蹈矩,便可得到赞许。只有顺应环境、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才能保持精神愉快,这是你一直受到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寻求赞许心理也在作祟。
——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在别人身上,总是通过别人的成功和失败来体验生活,你就无需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树立崇拜对象会使你进一步降低对自己的看法,这样你就不必努力改进或提高自己。如果你心目中的偶像可以影响到情绪好坏,你就没有理由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你的自我价值实际上是他人的价值,因而也是短暂而不稳定的。为什么?因为你的自身价值完全取决于那些偶像以及他们对你的影响。
消除"应该"标准的一些办法
要克服这方面的错误观念,主要是应该敢于冒风险。要采取行动!在别人的规矩不适用于你的时候,下决心努力做出改变。下面是一些有助于你克服"必须性"习惯的方法。
——首先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好好想一想上述各种误区性"好处"。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应该"包袱。仔细想一想自己是真的相信这些"应该"标准,还是仅仅习惯于这种行为方式。
——列出你所遵守但实际上又不适用的规则和标准。你可能不赞成这些荒谬的规则,似乎又无法改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制订出最为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准则"。现在就将自己的"准则"写出来,即使你认为目前自己不可能达到要求,也先写下来。
——建立起自己的传统。例如,你过去总是在圣诞节前夕装饰圣诞树,而实际上你希望三天之前就开始布置,那么你就可以从现在起建立一个圣诞节新传统,一个适合于你的传统。
——与亲戚朋友们共同讨论一下你所反感而大家都在遵守的那些行为准则。你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些大家都更为赞赏的新规矩。你会发现,老规矩之所以一直沿袭下来,是因为任何人都没有认真分析过其是否合理。
——写一份内在控制/外界控制对照日志,记下你有多少次将自己的情绪归咎于外界、归咎于他人。看看你是否能在某些事情上鼓起勇气,逐步实现"内在控制"。详细记载自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进步。
——想想你要求别人遵守的规矩,问问他们这种指教是否确有必要,如果你不提出要求,他们的做法是否会有所不同。你或许会发现他们有着更为切实、更为灵活的指导方针。
——下决心冒点风险,改变你所不欣赏的一种规矩。然而,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因自己的行动后果而产生消极情绪。例如,你一向认为女子不应主动提出与男人约会,而到了周末你又觉得闲着没事,你可以给一个男朋友打个电话,看看结果如何。再者,如果你刚买了一件衣服,回到家发现有毛病,那么即便商店有"商品售出口概不退换"的规定,也可以拿着衣服回去商量一下解决办法,必要时甚至可以去找最高一级的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不要总是遵守别人制订的规矩,否则最后倒霉的很可能是你自己。
——不应将各种决定分为对错两类,应当看到不同的决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在做决定时,要摆脱对与错的概念,因为做出哪种选择只是最后的结果不同而已。要确信你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不要总是从外界求得保证。应该努力使自己精神愉快,而不是只是满足于符合外界的标准。
——努力生活在现时之中,根据眼前的具体情况确实适用的规则和标准。不要将任何规矩都视为是普遍适用的,应当认识到,任何标准都仅仅适用于其特定环境。
——不要邀请别人同你一起违反规定。你之所以违反那些没有意义的规定,是因为你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许,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让别人另眼相待。
——不要在生活中勉强扮演某种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是因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中年人……就去做按常规应该做的事情。
——平时谈话,少评论其他人。争取在一段时间内不以抱怨或挑剔的方式议论其他人、事或观点,并逐步延长这一时间。
——不要再期待别人做出改变。别人为什么仅仅因为你有看法就要做出改变呢?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便是你所不满意的选择。
——列出使你感到头痛的问题,详细指明你在哪些方面不喜欢自己。例如,可以这样编制清单:
使我头疼的是:
责任在于:
我太胖………………………………………………
新陈代谢、妈妈、汉堡包……
我视力很差………………………………………………
父母、祖父母、上帝、遗传,家庭作业
我数学极糟………………………………………………
小学老师、姐姐、缺乏数学基因、妈妈
我没有男朋友……………………………………………
运气、父母、我不会打扮、我们学校的人全是市侩
我个子太高………………………………………………
遗传、上帝、妈妈
我很不愉快………………………………………………
经济局势、离婚、孩子厌恶我、疾病、工作不顺心
我乳房太小………………………………………………
妈妈、遗传、运气、幼时营养不良、上帝、魔鬼
我头发颜色不好…………………………………………………
遗传、太阳、女朋友
我为世界局势忧虑………………………………………………
福特总统、尼克松总统、约翰逊总统等,整个人类
我的邻居总是多事………………………………………………
居民区不好、"都是这帮人"、街区划分规定
我网球赛输了……………………………………………
风、太阳、球网太高、干扰、抽筋、胳膊疼、腿疼等
我情绪不好………………………………………………
月经、医生、食品、气温、寒冷、风、雨、花粉、新陈代谢不好,等等
好,你将自己的各种问题都适当地归咎于具体的人和事,正是这些人和事使你情绪不佳。现在,请你把这些可恶的原因加在一起,看看你自己是否有任何变化。你不感到奇怪吗?你依然还是精神不愉快。不管是否将问题归咎于别人,只要你不积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都将照旧。通过上面这种练习,你会认识到:抱怨是毫无意义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别人时,大声提醒自己:要努力改变这个习惯。明确提出这一目标,这会使你更容易地察觉自己的抱怨情绪。
——要认识到:如果你不愉快,这绝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你以及你的行为造成的。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你认为是外界因素使你不愉快,那就是说你控制不了自己,也控制不了外界因素;相反,倒是外界因素控制着你。
——当别人抱怨时,你可以有礼貌地问问他:"要不要我告诉你我是否想听你这些话?"这样,你就可以使别人知道不应总是在你面前抱怨,并且明确指出别人的抱怨行为、挑剔行为,从而使你对自己的类似行为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正在抱怨的人指出:"你说乔治使你生气,你真的这样认为吗?"或者"你总是说只要行情好转,你的情绪就会好起来。你倒真愿意让股票市场主宰自己的生活!"认识别人的抱怨行为,将有助于你逐步克服自己的此类行为。
——回顾一下本章前面列出的各种"必须性"行为。努力改变这些习惯行为,采取一些新的不同做法,例如到半夜吃一顿正餐,改变性生活的姿势,或者喜欢什么衣服就买一件穿穿。从现在起,开始相信自己,逐步减少以至最终消除对外界"应该"标准的依赖。
——要记住:问题并不在于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而在于你自己的反应。不要说"他们不应该那样做",最好说"他们这样做了,但我却不会因此烦恼"。
几句结束语
1838年,爱默生在《论文集》中写道:
人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些陈词滥调,然而,一旦他们冲破传统的束缚,开始积极思考,便会创作出大量诗歌和故事,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希望、美德和学识。
这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观点。坚持因循守旧,你可以永远保持现状:摈弃旧的传统,你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生活中大有作为。
是的,你应该确定自己的行为,学会独立地做出决定。不是总是从传统习惯和规定中寻求答案,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谱写你的幸福之歌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