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到万物各自的利益。
我们都习惯于在生活中寻求公道和正义,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就会愤怒、忧虑或者失望。然而,寻求公道同寻求长生不老一样不会有任何结果。我们周围的世界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知更鸟吃虫子,对于虫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苍蝇,对于苍蝇来说也是不公正的。美洲狮吃小狼,小狼吃貛,貛吃老鼠,老鼠吃蟑螂,蟑螂……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就不难看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公道可言。龙卷风、洪水、海啸和干旱都是不公道的。实际上,这种公道的概念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处在不公道之中。你可以高兴,或者不高兴,然而这与你周围的不公道现象依然毫无关联。
我们提出的并不是什么犬儒哲学,而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公道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概念,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中,尤其如此。然而,许多人认为正义感在人际关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常常会说:"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不能这样做,你也没有权利这样做"或者"我会这样对待你吗"等等。人们渴望公道,在没有公道时就会不愉快。寻求公道并不是什么误区行为,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正义和公道,未能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构成一个误区。这种自我挫败行为并不是指寻求公道行为本身,而是指由于不公道的现实存在而产生的惰性。
我们的社会提倡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政治家们在每一篇竞选讲话中都说:"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不公正的谋杀等各种社会弊病一代代地延续着。事实上,自人类有史以来,这些现象从未消失过。
不公道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然而你可努力不使自己因此而陷入惰性,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斗争。首先争取从精神上不为这种现象所压垮,然后努力在现实中消除这些现象。
在任何国家中,法律制度是伸张正义的。人民需要正义,有些人甚至为正义而奋斗。但是,正义往往难以伸张。例如,在美国,有钱的人一般不会被定罪判刑;法官与警察往往会被有权有势的人收买;监狱里关押的都是穷人,他们在法律制度面前没有任何自卫的手段。大家都清楚,美国的一位总统和一位副总统显然犯有重罪,然而一个得到赦免,另一个受到轻微的处罚。这是不公道的,然而却是事实。阿格纽靠逃避所得税发家,尼克松则获得赦免,他手下的几个心腹仅仅在一个管理不严的监狱中服了几个月的徒刑。相反,那些穷人,却拥挤在牢房里等待着审判,听任命运的摆布。只要走访一下美国的地方法庭和警察局,你不难发现:尽管官方一再否认,实际上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法律总是另有一套不同的规则。正义和公道又在哪里呢?哪里也没有!你如果决定同这种现象进行斗争,那的确是值得钦佩的。但是如果你决定因为不公道而感到烦恼,那你便同产生悔恨、寻求赞许以及其他自我折磨情绪一样,陷入了一种误区。
"这太不公平"——消极的口号
渴望公正的心理可能会体现在你与他人的关系中,妨碍你与他人的积极交往。"这太不公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但又十分消极的抱怨。当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同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想:"既然他们能做,我也能做。""你比我得到的多,这就不公平。""我没有那样做,你为什么可以那样做?"不难看出,你是根据别人的行为确定自己的得失。支配你情感的,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如果你未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并因此而烦恼,你就在让别人摆布你。每当你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时,你就是在玩"不公平"的游戏,这样你采取的就是着眼于他人的外界控制型思维方法。
一位前来询诊的人曾经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自我挫败的思维方法。朱迪是一位颇有魅力的女士。她抱怨说,结婚五年了,可她的家庭生活一直不大和谐。在一次小组询诊过程中,她扮演了一个卷入家庭纠纷的妻子。当扮演丈夫的年轻人说了几句让她不高兴的话之后,朱迪反驳说:"你为什么说出这种话?我可从来没说过这种话。"当他谈到他们的两个孩子时,朱迪就说:"这不公平,我吵嘴时从来不把孩子扯上去。"当他们提到业余时间的文娱活动时,朱迪说的还是:"你总是往外跑,让我在家里带孩子,这太不公平了。"
朱迪实际上是把家庭事业列出清单,夫妻两人各占一栏。必须公平。我这样做,你也得这样做。难怪她常常愤愤不平,总是考虑着要纠正她认为不公平的现象,而不是考虑如何使家庭生活更加美满起来。
像这样寻求公正,无异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她是在根据自己的行为衡量丈夫的做法,又根据丈夫的做法确定自己幸福与否。只要她不再无休止地进行这种比较,独立地积极投身她所向往的生活,她便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关系。
要求公正是一种注重外界环境的表现,也是一种避而不掌管自己生活的办法。你可以确定自己的切实目标,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具体步骤,不必顾忌不公平的现象,也无需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境遇。你应该避免总是提及别人,不要总是拿望远镜瞄着别人。有些人工作不多,报酬却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强,却因受宠而得到晋升;不管你怎样不愿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会以不同于你的方式行事。然而,只要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你就不会因周围的不平等现象而烦恼。各种误区性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将别人的行为看得更为重要。如果你总是说:"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根据别人的标准生活,你永远不可能开创自己的生活。
忌妒:"寻求公正"的一种表现
德莱顿称忌妒心为"心灵的黄疸病"。如果忌妒心理妨碍你的生活,使你陷入某种惰性,就应该有意识地消除这种思想情绪。忌妒其实是这样一种心理:要求别人以某种特定方式给你以满足。由于别人没有这样做,所以你感到"不公平"。忌妒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心,因为这本身是一种着眼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忌妒心理表明,你由于别人的行为造成自己精神上的不快。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去忌妒别人的,也不会因为别人办事不公正就愤愤不平。
你永远不可能预料到自己所爱的人会如何对待另一个人。当他们相互亲密或爱恋时,你如果认为这种决定同你有关,就必然会因为忌妒而陷入惰性。这是你的选择。如果你的伴侣爱着另一个人,那么他并没做任何 "不公正"的事,而仅仅是在生活。如果你认为他这样做不公平,很可能要追究其原因。在这方面,我的一位顾客是个很好的例子。海伦发现丈夫有了外遇,她十分气愤。她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而她总是在想:"我哪里不好?""我有什么过错?""我配不上他吗?"——总之,是那些怀疑自己的问题。海伦对丈夫的不忠行为耿耿于怀,认为这太不公平了。她甚至想自己也去与别人私通,以此保持一种相互对等。她经常哭哭啼啼,时而愤怒,时而悲伤。
海伦的这些想法使她很痛苦,她的错误在于:她总要求得到公平待遇,而正是这种心理使她在家庭关系中很受压抑。她因丈夫不忠而烦恼,同时又想用丈夫的行为作借口,去和别的男人私通——这或许是她一直想做但又不敢做(因为"不公正")的事情。海伦坚持要求得到完全公平的待遇,这意味着倘若是她先有了外遇,她的丈夫肯定会进行报复的。其实,丈夫决定与别的女人睡觉,有他自己的各种原因,与海伦本人没有丝毫的关系。她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她的情绪就不可能好转。丈夫有了外遇,或者仅仅为了寻求刺激,或许除了妻子之外另有所爱,或许要证实自己的男人气,或许是要推迟自己的衰老过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丈夫的决定与海伦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可以将此视为其他两个人的事情,而且人家并不是故意与她做对。其实海伦是在自寻烦恼。她或可继续以忌妒折磨自己(这就等于将丈夫或其情妇摆在高于自己的位置),或可认识到别人的事情与她的自我价值毫不相干。
一些典型的"寻求公道"行为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渴求平等"行为。你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在自己和别人身上发现许多这种行为的缩影。下面是一些较为常见的例子。
——抱怨别人的工作和你一样但工资却拿得比你多。
——认为那些著名歌星收入之高实在不公平,并因此感到恼火。
——认为别人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总是逍遥法外,而你却一次也溜不掉,因此感到十分不平。无论司机超速行车还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都要求做出公正处理。
——总是说:"我会这样对待你吗?"其实就是希望别人都同你一模一样。
——总要报答别人的友善行为。你要是请我吃饭,我也应该回请你,或者至少送你一瓶酒。人们常常认为这样做才是懂礼貌、有教养。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保持公平对等的一种做法。
——在爱人对你表示亲热之后,总要回吻,要不就是说"我也爱你",而不会自己选择表达感情的时间、方式和场所。这说明在你看来,接受了别人的亲吻或"我爱你"而没有相应的表示,就是不公平的。
——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会出于义务去做爱,因为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太不近情理。这样,你就不是根据自己在具体情况下的意愿,而是根据公平对等的原则而生活。
——对任何事情都要求前后一致,始终如一。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味愚蠢地要求始终如一,是心胸狭隘者的癖病之一。倘若你坚持始终如一地以"正确"方式做事,就很可能属于心胸狭隘的一类人。
——在争论时,非要辩出个明确的结论:胜利的一方就是正确的,失败的一方则应承认错误。
——以"不公平"的论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昨晚出去了,今晚让我待在家里就太不公平了。"要是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就愤愤不平。
——做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带孩子上街玩,周末去父母那儿做客或给邻居帮忙),因为你担心不这样做会对孩子、父母或邻居太不公平了。其实,不要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客观地考虑一下你为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决定。
——提出"如果他能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的论点,用别人的行为为自己辩解。你可能用这种误区性理由解释自己的作弊、偷窃、轻佻、欺诈、迟到等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念的行为。例如,在公路上开车时,一辆车把你挤到了路边,你也要去挤他一下;一个开慢车的人在前面挡了你的路,你也要赶上去挡他一下;迎面来车开着大灯晃了你的眼,你也要打开自己的大灯。实际上,你是因为别人违反了你的公正观念,而在拿自己的性命赌气。这就是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出现的"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的做法,而孩子们则是在多次见到父母的类似行为之后才学会这样做的。如果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做法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就会导致战争。
——每每收到礼品,都要回赠对方一件价值相当的东西,甚至加倍报答。坚持在各方面与别人保持对等,而不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事物毕竟应该是公平对等的"。
上面就是我们在"公正之路"上可以见到的一些具体现象。在这里,你同你身边的人都多少会受到一些震动,因为你们头脑中有一种完全不现实的概念:一切都必须是公平合理的。
"寻求公正"行为的心理"好处"
这种行为的"好处"往往是自我挫败性的,因为这些行为脱离现实,将你引向一种乌托邦的幻境。人们之所以对"寻求公正"心理和行为恋恋不舍,其常见原因包括:
——你可以为自己的正直而沾沾自喜,自以为高人一等。只要你坚决奉行不切实际的公正标准,并且努力维持均衡平等,就可以继续自视清高,无需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并且可以自鸣得意地生活。
——你可以将一切问题归咎于不公平的人和事,不必为自己负任何责任,并且也为自己陷入惰性找到了理由。
——好像未能根据自己的选择来生活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不公平的人和事。这样,你可以避而不去冒任何风险,无需努力做出改变。既然是不公正现象带来了各种问题,那么只要这种现象不消失,就不可能有所改变。当然,这种现象是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的。
——抱怨不公正的现象,这可以使你赢得别人的关注与同情,又可以使你自我怜悯。世界对你是不公正的,所以你对周围的人都应该愤愤不平。这是避免改变的另一种绝妙手法。别人对你的关注与同情以及你的自我怜悯,都是你所得到的"好处",但只会使你产生依赖感,不会促使你支配自己的生活并克服喜欢比来比去的习惯。
——只要别人应该对你的言行负责,你就可以为自己的各种不道德、不合法、不适宜的行为辩解。如果他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这是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完美"推理。
——在抱怨不公正时,你完全有理由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果他们什么都不做,我也不做。"这是你在太懒、太累或太怯懦的情况下都可以玩弄的小手法。
——抱怨不公正现象可以成为你的话题,这样你就可以不与别人谈论自己。抱怨世界上的各种不公正现象于其本身无济于事,却可以帮你消磨时间,或许还可使你避免过于坦率地谈论周围的人。
——你只要保持住公正的概念,总可以做出公正的决定。
——你可以支配其他人,尤其是你的孩子们。告诉他们,如果不能像你那样在人际关系上严格保持公正对等,那就是不公正的。这是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的一种好办法。
——既然一切都必须是公平的,所以你的报复行为也是合理的。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的各种恶劣做法辩解。报复完全是合理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必须是公平对等的。对别人的恩惠应当报答,对别人的刻薄也必须回敬。
上述种种"好处"便是你寻求公正心理所赖以存在的支撑系统,不过这一支撑系统并非不可动摇的。下面就是为摈弃这种心理、消除这一误区而可采取的一些办法。
消除寻求公正心理的一些措施
——将你所见到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全部列出来。将这些现象作为你采取切实行动的出发点。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些不平等现象会因为我愤慨而消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努力消除致使你烦恼的误区性心理,你便可以逐步跳出寻求公正心理这一陷阱。
——尽量不再说:"我会这样对待你吗?"或其他类似的话,而应该说:"你我有所不同,只不过我暂时难以接受这一点。"这样你就可以建立而不是断绝与别人的交往。
——不要再让别人左右你的情绪。这样,在别人未按你的意愿行事时,也就不会陷入惰性。
——争取客观地看待每一项决定,而不要将其视为转变生活的重大事件。
——将"太不公平"之类的话改为"真令人遗憾"或者"我倒真希望……"这样,你就不致对世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并逐步接受现实,接受你并不赞赏的现实。
——不要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比来比去。在制订自己的目标时,不要考虑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它,而不必羡慕别人所具备的优越条件。
——假使你又讲出"我如果晚回家总要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给我打个电话"之类的话,立即改正自己,大声地说"我觉得你要是给我打个电话,就更好了"。这样,你就不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要求别人给予同等待遇,同时也就消除了一个误区性观念。
——外出作客时,不要随身带着酒或其他礼品答谢主人。等你自己高兴时,送一瓶酒过去,再附一张便条注明:"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人。"没有必要严格奉行有来必有往、一物换一物的做法。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对人表示友好,而无须等待某一适当的时机。
——在购买礼品时,你愿意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要根据别人上次为你花费的钱数选择回赠礼品。不要再出于义务或为保持公平而接受他人的邀请。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而不是外界标准决定是否结识某个人。
——在家庭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当的个人行为标准,并且鼓励每个家庭成员都这样做,然后看看大家能否在相互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各得其所。如果你希望每周都有三个晚上外出活动,那你就不能因为要保持夫妻之间的"公正对等"而不出去玩。你们可以找个人临时照看一下孩子,或者带孩子一同出去,要不就商定另一种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不厌其烦地谈论"不公正",必然会引起大家的不快,而最后可能谁也不能出去玩。应该采取切实行动,而不能总是抱怨不公正现象的存在。每当你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你都可以在不陷入惰性的情况下找到一种解决方法。
——不要忘记:报复也是受他人控制的一种表现。不要根据他人的行为采取行动,应该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这里提出的仅仅是一些初步建议,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你避免拿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或者以别人的境遇作为衡量自己幸福与否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世界上存在着不公正现象,而在于你对这些现象所持的态度如何。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