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两个人失去各自的独立性融为一个人,那么这种关系的结局便是两个不完整的人。
在生活中,心理独立是很难的。依赖这种不良心理会以各种方式侵入你的生活之中,而且由于许多人从别人的依赖心理中可以得到好处,根除这一弊病就变得十分困难了。什么是心理独立?就是完全不受任何强制性关系的束缚,完全没有他人控制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存在强制性关系,你便不必强迫自己去做本不愿意做的事。心理独立之所以很难,还因为社会环境教育我们不要辜负某些人——如父母、子女、上级以及爱人的期望。
要实现心理独立,就要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感,这意味着要根据自己的愿望独立生活,当然不是说断绝社会交往。如果你喜欢自己目前与人交往的方式,它又不妨碍你的生活,那尽可以保持这种交往。心理依赖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你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这是这一误区的实质所在,它与第三章中所述寻求赞许的误区不无相似之处。如果你想建立某种友谊、某种关系,这并不是不健康的。但你如果需要并依赖这种关系或被迫建立这种关系,并因此而产生怨恨,那么你便陷入了自我挫败的误区。因此,问题不是某种关系本身,而是附带的"义务"。义务会使人产生内疚感和依赖感,而选择则会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
要实现心理独立,首先就得摆脱依赖他人的需要。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的交往"。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一种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或死去了,那么你必然会陷入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至死。社会告诫我们,要在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上级等各种各样的人,你或许总是在等待某些人来安抚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做某事,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内疚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必须着手改正这一误区。
消除依赖心理始于家庭,始于你孩提时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以及你今天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现在脑子里装有多少反映依赖心理的词句?你每天又把多少这类词句强加给你的孩子?
儿童教育与家庭方面的依赖陷阱
几年前,有人拍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叫做《熊的世界》。影片描述了熊妈妈是怎样在小熊崽几个月时教它们生活的。熊妈妈教熊崽崽们觅食、逮鱼和爬树,教它们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终于有一天,熊妈妈本能地决定该离开它的孩子了。它强迫熊崽崽们都爬到树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永远地走了!这个熊妈妈认为,它已经尽到了母亲应尽的责任。它并没有规定孩子们每隔一个星期天去看望它,也没有责骂孩子们忘恩负义,更没有用心脏病发作来威胁孩子们不要离开它。它只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生活了。在动物王国里,父母的义务只是向后代传授独立生存的必要手段,然后就离开它们。就其本性而言,人同样有独立的要求。然而,有些人希望依赖自己的孩子来继续生活,这种误区性需求心理似乎占了上风。在这些人看来,把孩子抚养成人,不是为了让他们独立,而是要让孩子们依附于自己,陪伴自己生活一辈子。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希望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精神愉快、有所作为?你肯定希望如此。但是你将怎样使孩子们成为这样的人呢?方法只有一个——你自己首先就得这样做人。在家里,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常常内疚、怨恨、无所作为,但还要去一本正经地教孩子们不要这样,那你的说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你自惭自卑,那么你的这种言行将促使孩子们产生同样的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那么就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教他们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在生活中谦让别人,自己则不求进取。这是多么滑稽!你的孩子不能靠你的说教来建立自信,他们必须通过你的言传身教才能建立自信。只有把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而不是总为孩子牺牲自己,你才能让孩子们获得自信和自尊。如果你总是为孩子做出牺牲,那你便是在向孩子们宣传牺牲行为。什么是牺牲行为呢?这就是认为别人高于自己,自惭形秽、寻求赞许等。尽管为别人做出牺牲有时是值得称颂的,但如果总是通过牺牲自己来取悦于人,那你就是在教别人采取这种往往导致怨恨的行为。
儿童们很早就想自己做事。"我可以自己来。""妈妈,你看!我可以不要别人帮忙就做好这件事了。""我可以自己吃饭,不要你喂。"这种要求独立的信息不断地在孩子们的言行中出现。尽管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在生活上需要大人的帮助,但从懂事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本能地开始寻求独立。
小萝珊4岁了。每当她身上哪里碰破了或需要别人抚慰时,她便总是找妈妈或爸爸。当她10岁左右时,她还是经常从他们那儿得到精神安慰。尽管她也想让别人把她看成"大姑娘"("我可以自己扣衣服扣子"),但她还是想得到父母的体贴与安慰("妈妈,我膝盖摔破了,都流血了")。她是根据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的看法来建立自我看法的。于是,突然有一天,萝珊14岁了。她哭着跑回家,因为她和班里的男同学吵了一架。她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呼"的一声关上了门。妈妈上楼来,还是那样好声好气地劝她,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萝珊语气坚决地告诉她,"我不想说。你出去吧,让我一个人待在这儿。"这正表明,妈妈已经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而小萝珊现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向父母诉苦诉怨,而是试图自己去解决问题(走向心里独立)了。但是,做妈妈的并不理解这一点,因此很不安。她不愿意让萝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她眼里,萝珊仍然是几年前的小娃娃,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当然,假如她非要萝珊向她诉说原委,非要去帮助萝珊解决问题,萝珊肯定会非常怨恨她。
儿童们要求独立的愿望是强烈的,但如果家庭靠依附关系或父母做出牺牲来维持,那么他们便很难实现心理独立。在正常的心理环境中,心理独立既不会导致精神危机,也不会引起情绪波动;它是真正生活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在努力取得心理独立的过程中,出现担心失望、悔恨内疚的阴影,这种阴影就会一直笼罩着你的生活,有时甚至会使婚姻关系变成类似于儿女依靠父母的附属关系,而不是两个人相互帮助的平等关系。
那么,你做父母的目标何在?你与父母建立眼前这种关系的目的是什么呢?不错,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它不应成为永久性环节。当家庭成员准备实现心理独立时,家庭不应当成为内疚和忧虑等不良情绪的催化剂。有的父母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想让他怎么样,他就得怎么样。"这种武断态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长大后,他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愤恨和悔恨。细心观察一下那些从不要求子女承担不适当义务的积极家庭关系,你会发现,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中的父母总是把子女当成朋友对待。比如说,当孩子把菜打翻在桌子上,父母不是责备他说:"你做什么都不小心,笨手笨脚!"而是像对在餐桌上无意打翻饭菜的朋友一样,轻轻地说一声,"没关系,我来擦擦桌子就行了。"这样的父母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就责骂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你会发现,真正负责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当孩子表示出希望独立的正常愿望时,他们不会勃然大怒,而是循循善诱。
注重依赖的家庭与注重独立的家庭
注重独立的家庭认为,独立的愿望与行动是正常的,而不是对家庭的挑战。这种家庭不鼓励依附与懦弱的心理,也不因为孩子是家庭一员而强求他永远爱家庭、忠于父母。这样的家庭,是大家都愿意欢聚一堂的家庭,而不是出于义务被迫相聚在一起的家庭。这种家庭尊重每个人的私密性,而不要求人人都袒露自己的秘密。在这种家庭里,妇女不仅是母亲和妻子,而且也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为孩子们做出真正生活的榜样,而不是依赖孩子生活或为孩子而生活。这种家庭中的父母认为,他们自己首先要幸福,因为如果做父母的不幸福,便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所以,父母有时可以自己外出游玩或会友,不必非得总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母亲的不是奴隶,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特别是女儿们)将来成为奴隶,而且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奴隶。她并不认为必须每时每刻守在孩子们身边,操心他们的一切。相反,她认为,如果自己首先切实生活并在与男人平等的基础上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她同自己的孩子便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
在这种注重独立的家庭里,父母从不借助于内疚心理或威胁手法使孩子依赖父母、对父母负责。孩子们长大后,父母也不希望孩子们仅仅出于义务而去看望他们。此外,父母的生活也很充实,无暇浪费时间等候子女或孙子孙女们的探望,也不会将此作为一种生活寄托。这样的父母认为,他们不应当让孩子们免受自己曾经历的艰难困苦,因为同困难进行斗争会使人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因此,他们并不愿剥夺孩子们的这种宝贵经历。
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们在父母的启发帮助下力图独立生活的愿望是健康的,不应简单否定。海塞笔下的德米安曾谈到通向独立的各种道路:"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孤独得令人痛苦的生活……我自己在离开父母及其‘光怪陆离’的世界时就没有经过激烈的斗争。在那个世界中,我是慢慢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与父母疏远的。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很难过,因而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总是不欢而散。"
如果你坚定地努力独立于父母,那么你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大家都会尽情欢聚。如果做父母的珍惜自尊和自我价值,那么孩子们也可以在平静、愉快的气氛中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有人曾经做过绝妙的概括:
"母亲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依附于她,而是使孩子独立于她。"
正是如此。你或可坦然地离开家庭去独立生活,或可内疚地离开家庭,并永远对此感到不安。如果你在孩提时期就已建立起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当你结婚之后,很可能会以一种新的依赖关系取代你与父母的依赖关系。
心理依赖与婚姻危机
你可能已经不再依赖父母,你与孩子们的关系也许是健康的。你或许认为,孩子们需要独立,并积极鼓励他们独立生活。但是,在你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另一种依赖关系。有些人刚刚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可一结婚马上又建立了另一种依赖关系。如果你属于这一类人,那么你便需要消除这一误区。
有人在评论美国的婚姻关系时指出:
"在婚姻关系中,丈夫与妻子都享有平等的独立,具有相互的依赖性并承担对等的义务。"
你看,两个丑恶的词——依赖与义务,导致了美国目前的婚姻状况和较高的离婚率。事实上,现在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结婚。尽管有些人凑合过下去了,有些人决裂了,但这种婚姻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前面已经讲过.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要求双方都允许对方根据自己的选择去生活,而从不提出任何强人所难的期望或要求。在这种关系中,两人真诚相爱,从不期望对方违心地做任何事。这是建立在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之上的婚姻关系。可惜,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婚姻关系的例子少得可怜。倘若你与自己所爱的人相结合,两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试想那将是何等情景。然后,再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看看依赖心理是怎样悄悄地毁坏婚姻的。
婚姻的典型例子
支配与服从的现象存在于大多数婚姻关系之中。虽然夫妻双方充当的具体角色常常不同,但是一方支配、另一方服从的情况却是普遍的,这便是婚姻结合的条件。下面我们来设想一对夫妻的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中或许可以看出大多数婚姻关系的共同之处及其心理危机的原因。
在他们结婚时,他23岁,她20岁。丈夫所受的教育要比妻子多一些,所以他找到了一个挣钱不少的体面工作。年轻的妻子则是个秘书、职员,或者是妇女们常干的其他工作,如教师或护士。这位妻子的工作是暂时的,一旦她做了母亲,便会辞去工作。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四年了,有了两个或三个小孩,于是她便在家里担负起妻子和母亲的双重职责。她的职责是:料理家务、抚养孩子和照顾丈夫。就其工作而言,她负责家务,在心理上处于服从地位。相比之下,丈夫的工作则显得重要得多,因为他要挣钱养家。他的成功便是她的成功,他的同事、朋友便是他们夫妻俩人的朋友。他在家里说一不二,支配一切;她则想方设法使丈夫的生活称心如意。每天大部分时间中,妻子与孩子们打交道,或与处于同样心理状况的邻居妇女聊天。丈夫的工作出现危机,也是妻子的危机。任何一个公正的旁观者都可以看出,在这种婚姻关系中,一方支配,一方服从。妻子已经接受、甚至需要这种关系,因为她所知道的婚姻关系就是如此。她所了解的婚姻模式是她父母的婚姻以及从小所知道的其他婚姻关系。她对丈夫的依赖很可能取代了她以前对父母的依赖。丈夫也同样选择了这种说话柔声细气、性情温顺的女子为妻,因为这样的妻子可使他更加确信自己是挣钱养家的人,可以支配一切。这样,他和她都如愿以偿,他们从小所看到的婚姻模式,现在已经成为他们自己的生活现实了。
又过了几年,也许是四年到七年,他们的婚姻关系开始出现危机。处于服从地位的妻子感到自己的生活天地太小、社会地位过低、精神上未能得到满足,因为她对家庭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丈夫便鼓励妻子要自尊、自信,要积极地去生活,而不要再自感内疚。这样,他便第一次发出了不同于结婚时所抱期望的信息。他会说,"你要是想工作,干吗不去找个工作?"或者"还是回学校教书吧"。他鼓励妻子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不要自怨自艾。总之,他希望妻子不再像当初结婚时那样,当时她处于服从地位,整天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在这之前,妻子总是认为,不管丈夫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那准是她的过错。"我又做了什么错事?"要是丈夫不高兴,或情绪消沉,她就会觉得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或者因为自己没有以前漂亮,不那么讨他喜欢了。处于服从地位的妻子总是根据自己服从的心理来分析问题,并将丈夫的各种问题归咎于自己。
在婚姻关系的这一阶段,丈夫十分注重自己的职务晋升、社会交往和职业竞争。他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不能容忍一个哭哭啼啼的妻子成天缠着他。由于他有许多机会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他的妻子是无幸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也开始改变了。他变得更加武断、更加苛刻,更加不能容忍别人——包括妻子——的缺点。所以,他才像上面那样要求妻子"振奋起来"。在这个阶段,丈夫还会寻找外遇,以求得到新的刺激。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结交更有魅力的女子。有时,妻子也会主动做些尝试。她可能会参加某项义务性工作,报名学习成年教育课程、参加心理询诊,并且也寻求外遇,而这些活动大部分都会得到丈夫的热情支持。
现在,对丈夫一贯唯命是从的妻子可能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她发现,不仅在婚姻关系中,而且在整个生活中,自己都选择了屈从,而她完全可以做出其他选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寻求赞许行为,开始拒绝依赖生活中的任何人,包括父母、丈夫、朋友甚至孩子们。她开始建立起自信心。她会找个工作,开始结交新的朋友。开始勇敢地面对武断专横的丈夫,不再接受结婚以来一直受到的精神虐待。她迫不及待地要求得到平等待遇,并自己实行平等。她会坚决要求丈夫分担家务,包括照看孩子。
对于妻子转向独立和切实思考的行为,丈夫是不会轻易接受的。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在他最经受不住烦恼的时候,烦恼闯入了他的生活。他鼓励妻子更多地依靠她自己,更多地独立思考,可他最不需要的,莫过于一个自命不凡的妻子。他并不想创造一个怪物,特别是敢于怀疑他的家庭支配权的怪物。对妻子的转变,他可能会采取极为强硬的态度,因为这一招在过去可以使唯唯诺诺的妻子就范。他争辩说,她一边工作,一边将挣来的工资付给照看孩子的保姆,这样毫无意义;他呵斥妻子说那种认为她没有得到平等待遇的看法是荒谬的,实际上她是给溺爱惯了。"你不必去工作,一切都是现成的。你只要管好家务、照料好孩子们就行了,别的什么也不用管。"他还试图诱发她的内疚感:"这样下去,孩子们要受罪的。""我可受不了。"也许他还威胁要和她离婚,或使出最后一招,以自杀相威胁。
上面这些招数果然奏效。妻子对自己说,"哎哟,我差点儿毁了我们的家庭。"于是她又重新回到服从的地位。丈夫的强硬态度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地位。然而,如果她拒绝退让,他们的婚姻将受到威胁。无论怎样做,肯定会出现危机。
要是妻子坚决要求独立,不愿再回到服从地位,那么习惯于支配地位的丈夫便会弃她而去,另找一个更年轻的妻子。这位新的妻子会十分敬畏丈夫,对他唯唯诺诺,百依百顺,成为他称心如意的漂亮娃娃。另一种可能:他们的婚姻可能会渡过危机继续维持下去,并出现一种有趣的转变。支配与服从仍然贯穿于整个婚姻关系,因为这是夫妻双方都确认的唯一婚姻关系。这时,丈夫往往由于害怕失去某种心爱的或依赖的东西,而开始充当服从的角色。他在家里的时间比以前多了,也更经常地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可能会对妻子说,"你不再需要我了"或者"你变了,你不像当初结婚时那样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你的这种变化"。于是,他变得更加消沉。他可能开始酗酒,开始自我怜悯,并想以此来支配他的妻子,或借此来恢复他已失去的优越地位。妻子在工作上已有了一定的成就,或正在取得事业上的进展;她有她自己的朋友,发展着自己的其他兴趣。也许她出于报复心理,也有了外遇,但至少在别人承认并赞扬她的工作成绩时,她是很高兴的。尽管如此,支配与服从依然存在于他们的婚姻之中,他们的婚姻笼罩着危机的阴影。只要夫妻一方总得比另一方更为重要,只要俩人凑合在一起是因为害怕离婚,那么依赖性则仍然是这种婚姻关系的基石。支配的一方——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不会对奴隶式的伴侣感到满意。从法律上讲,婚姻关系可能继续存在,但夫妻之间的任何恩爱感情或思想交流至此已经荡然无存了。在这个阶段,离婚是很普遍的,即使不离婚,夫妻双方会在婚姻的躯壳里各行其是:没有性生活,分室而居,在相互指责——而不是谅解——的基础上勉强讲几句话。
当然,这种婚姻也会产生另一种结局,其前提是夫妻双方要重新评价自己,重新审视相互的关系。如果他们共同努力消除误区,在允许对方根据其意愿行事的基础上相亲相爱,那么他们的婚姻必定是美满的。在这种新的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既爱慕对方,也鼓励对方独立和消除依赖,同时还与好友共享幸福。这样的婚姻有着美好的前景。然而,当两个人失去个性而融为一体时,或在一方试图以某种方式支配另一方时,每个人都会出于本能而力争求得人类最为重要的需求之一——独立。
婚姻持续时间的长短并不表明婚姻的成败。许多夫妻是在勉强维持着婚姻关系,因为他们或者害怕未知世界,或者是出于惰性,或者仅仅因为大家都如此。在成功的婚姻关系中,夫妻真诚相爱,两个人都愿意让对方做出自己的选择,而绝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他们不会因为要求对方违心做事而争吵。在美满婚姻的天堂里,依赖是条可恶的毒蛇,它导致支配与服从,从而最终造成婚姻关系的破裂。只要努力,是可以消除这一误区的。但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因为斗争的焦点在于支配权,很少有人会不经较量便自动放弃这种权利。最为重要的是,不应将依赖与相爱混为一谈。如果夫妻双方相互保持一定距离,婚姻关系反而会更加巩固。
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你
依赖心理并不仅仅是因为你同盛气凌人的人打交道才产生的,同所有误区一样,是由于你自己愿意这样做,是你的言行让别人来支配你。支配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对你奏效的情况下,它们才会一再出现。如果这种支配手法使你服服帖帖、唯唯诺诺,那便是奏效了。下面是婚姻关系中保持支配与控制的某些常用方法:
⊙喊叫、尖叫或高声说话。如果你性情温顺、只求安稳度日,那么这种做法便会使你就范。
⊙以这种话相威胁,"我要走,我要离婚。"
⊙诱发内疚心理:"你没有权利这样做";"我真不理解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如果内疚是你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你便会被这几句话镇得服服帖帖。
⊙做出愤怒和暴躁的表示,如摔杯子、砸盘子、高声诅咒。
⊙使用"生病"的手法:心脏病发作、头痛、腰痛或任何其他病症。只要你没有按对方的意愿行事,他便会"生病"。如果你已向爱人表明当他生病时你会迁就他,那么他就会这样控制你。
⊙使用沉默手法:生闷气和嗔怒不语是使对方就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求助于眼泪:你哭得很伤心,其用意不过是促使对方感到内疚。
⊙"愤然出走":站起来走出去也不失为控制对方的巧妙方法之一。
⊙使用"你不爱我"或"你并不理解我"这类计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使对方继续处于依附地位。
⊙以自杀相威胁:"你要不听我的话,我就去死"或者"你要是离开我,我就跳楼。"
上面这些方法都是为在婚姻关系中使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采取的手段。前面已经讲过,当这些方法奏效时,它们才会一再出现。如果你拒不受这些手法的支配,对方便不会继续使用它们。只有当你屈服于这些方法时,对方才会经常使用。你若屈服于这些方法,便是告诉对方你将会迁就什么。
如果你总是受对方支配,那么你肯定一直在向对方发出"支配我"的信息。实际上,你可以学着叫人家按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这很不容易,要花费一些气力,因为你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教会别人像目前这样对待你。但是,你可以改变。在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办公室、在家里、在饭馆里、在汽车上或在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做出改变。不要说"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应说"我自己干了什么以致别人会这样对待我"。也就是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学会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支配方法。
一些常见的依赖行为与助长依赖的行为
——觉得不能离开父母,或虽已离开,但双方都感到内疚不安。
——觉得有义务经常看望父母,给他们打电话或陪他们出去玩。
——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征求爱人的同意,包括花钱、说话或使用汽车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侵犯私密权,这包括检查孩子的抽屉或翻阅他们的日记。
——说这样的话:"我绝不能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他会不高兴的。"——父母或爱人去世后,抑郁消沉,一蹶不振。
——把自己束缚于某一特定工作,从不敢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不切实际地期望爱人、父母或孩子应当如何如何。
——因孩子、爱人或父母的行为感到窘迫,好像他们的行为便是你的行为似的。
——一生中总在为某项工作或某一职位进行训练和准备,却不再努力一下去实现独立自主。
——因别人的言语、观点或行为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
——只有当爱人和你一样觉得高兴或有所作为时,才觉得幸福或具有成就感。
——总是听从别人的调遣,而不问自己的意愿如何。
——遇事让别人替你拿主意,或总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由依赖性而产生的义务:"你欠了我的情,你想想看,我给你做了多少事情。"
——因为怕父母或自己所依赖的其他人不同意,便不敢在他们面前做某些事。不敢抽烟、喝酒、骂人、嚼口香糖等等,因为你总得扮演服从的角色。
——因爱人患了重病或去世,而痛不欲生,丧失生活的勇气。
——在处于支配地位的人面前,说话十分注意分寸,生怕惹他生气。
——总是以谎话掩饰自己的行为,说话不坚持原则,混淆黑白,这样"他们"就不会生你的气。
依赖的"好处"
这种自我挫败行为的原因并不复杂。你或许知道依赖可以带来不少好处,但你知道这些"好处"具有多大的挫败性吗?从表面上看,依赖似乎是无害的,但它实际上却是幸福与成就的大敌。下面是保持服从、依赖地位的若干较为常见的好处:
——依赖可以使你处于他人的保护之下,使你像幼儿那样,不必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依赖,你可将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
——当你依赖他人时,就不必花气力、冒风险去改变自己。你可从依赖中获得安全感,因为别人会替你做主。
——你会对自己满意,因为你可以取悦于人。你知道自己要高兴,就得先让妈妈高兴,于是,许多像妈妈那样的人物正在控制着你。
——你无须为自己有主见的行为而内疚。安分守己要比消除内疚容易得多。
——你无须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你可将自己所依赖的父母、爱人或其他人作为楷模。你只要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就不必费力独立思考或决定。
——此外,做盲从者比作领头人更为容易。别人叫你于什么就干什么,保准不会出差错,虽然你可能不喜欢充当盲从的角色。盲从也比独立行事更为简单,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依赖之所以具有很大的挫败性,是因为它使你性格不够完整,精神上不能独立。依赖别人是很容易的,这的确不假。
消除依赖性的一些方法
——制定你自己的《独立宣言》,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我,宣言人,为建立更为完美的人际关系,兹庄严宣布……。"
——与你在心理上依赖的人谈谈话,告诉他们你独立行事的目的,说明出于义务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
——提出有效生活五分钟的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这一答复的反应如何。
——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向他说明你有时感到受他支配、有时被迫屈从。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每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你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此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于人的尊严的。
——下决心不再扮演服从的角色,干一个义务性工作、看看书、请保姆照看婴孩或者找一个薪水未必很高的工作。为什么?因为只要你的自尊心得到提高,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或金钱都值得。
——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
——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唯命是从。
——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
——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房间。给他一块可以由他支配的地方,只要不影响健康,随便他怎么安排。从心理上讲,孩子叠不叠被子没有什么关系,尽管你可能不这样认为。
——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要是你愿意看电影,而你的伙伴则想打网球,那么就分头各玩各的!两个人多分开一会儿,这样你们相聚的时候便会感到更加幸福、更加充实。
——不必总陪着你的伙伴,你可以独自一人或邀上几个好友去短途旅行。这样,旅行归来时,你会更加喜欢你的伙伴,同时也会珍视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
——记住:你没有使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
—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独立了,别人就会尊重你,特别是那些拼命要支配你的人会更敬佩你。
依赖关系好比鸟巢,在这里哺育雏鸟再好不过。不过,鸟儿大了总要飞走,而飞离鸟巢去独立生活才是真正美好的。不仅飞走的小鸟会幸福,看着它飞去的母亲也会感到幸福。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