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常听家长们抱怨:
这孩子太没有规矩了,不打不行;
笨死了教了10遍还不会;天天惹事,
我都成了老师的出气筒了,天天被数落;
真的是忍无可忍了,说无数次不听,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很多家长认识到打孩子的弊端之后,发私信问我,这孩子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到底应该怎么办啊?
著名心理学家胡克特有一句著名的教育经典名言: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要合理的回应。
在胡克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中,自我是一种心理结构,一个婴儿自我的发展需要父母“恰到好处”的回应,个体会通过“内化”来完成自我的发展。
这是父母的回应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的形成。
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父母过度的否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错误,把父母的自我当成自己的自我,一切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无法脱离与父母的联系。
而过度的肯定孩子,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全知全能,没有遭受挫折的能力,也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与世界的关系。
没有敌意的坚决强调合理的否定,既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同时也不能让父母的自我过度投射到孩子身上,此时父母用自己的理解去过度纠正孩子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伤害,这就是一种“敌意”。
不含诱惑的深情强调合理的肯定,既要对孩子的行为提供包容,也不能放纵孩子的为所欲为,造成对自己和世界的不合理认知,导致抗挫折能力的丧失。
因此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至关重要。如果父母的爱给够了,父母能不带控制不带情绪地去用心聆听孩子真实的感受,不必大打出手也可以解决问题。
上面家长的抱怨,在孩子这里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反问家长:
你真的懂我吗?
你是否耐心的询问过我这种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你以为你个子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就可以打我,
你打我只是我暂时表面上的听话,我心理还有更多的委屈和不屑呢。
不少教育专家、学者、名师,尽管口头上也提倡“尊重平等”对待孩子,其实在他们的逻辑中,儿童是无知、莽撞、没有礼貌、不懂规则,而作为大人,我们是懂礼貌懂礼义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完全忽略对孩子的倾听和尊重。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说过,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诚然,家长也是人,在面对孩子不可理喻的行为时,我们也可能不可避免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一、尽量控制不打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的行为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你刚才的做法我很伤心”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等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二、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一定是你犯错了,老师才会批评你。”“一定是你先动手的,不然他怎么会打你”,
如果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去叙述整个事情的经过,很可能我们就会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冤枉了他们。
儿子有一次学校乐团演出的彩排,其他非乐团的孩子去看电影。
我们都以为他去排练了,因为回家的时候,他也没有提看电影的事情。
后来过了几天,班上另外一个乐团孩子的妈妈跟我说,接孩子的时候,看到我儿子没有去参加排练而去看电影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贪玩为了去看电影没有参加乐团的排练,还骗家里去排练了。
我还是给了儿子说话的机会。我告诉他,妈妈已经知道当天的发生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想听他讲讲那天的事情。
儿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实情,原来那天他本来是去参加了学校的排练,可是老师说,因为这次演出限制参加的人数,他们乐团二胡的人数超了,也是他的水平跟其他的团员比还差了一些,就没有让他参加那次排练,所以他就去看了电影。
而他没有能够入选演出的事情让他觉得很自责,就没有跟家里人讲。
听了他的叙述,我觉得释然了,他并没有如我料想的那样刻意隐瞒事实撒谎,而如果当时我一时冲动劈头盖脸的给他冠以撒谎贪玩的标签,可能孩子内心会很受伤。
很多时候,我们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可能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复杂。
三、询问孩子此时的心情,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如我在文中开头提到的小d的案例,在那次舞台剧的表演前,可能是由于紧张或是别的原因让他的情绪失控,而S妈妈的一个拥抱,让他找到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
因为人在拥抱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激素——内啡肽,这种激素能让人心情安静下来,对制止孩子的暴躁的脾气,以及填补内心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帮助。
许多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换上儿童孤独症的孩子,除了一些治疗药外,每天多抱抱她,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听听孩子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自然惩罚法 ,就是论事 。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对他的行动的限制。
比如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作业做不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
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