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虽然卫健委已经发布了公众使用口罩的指南,但很多人还在嘀咕。
有些人说,欧美都主张不戴口罩,认为口罩的防护效果没有科学证据。只有医生和病人需要戴口罩,没有症状的人,为什么要戴口罩呢?
我本人不是医学专家,仅就看到的医学专家的说法,以及我个人的逻辑判断,帮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病毒感染后,什么时候有传染性?是发烧之后吗?是难受得不行之后去医院求医时吗?答案是否定的。
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发现疫情高发地区进入我国的输入病例,有一部分在没有症状时就有很高的病毒核酸值,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他建议不仅仅筛查体温,还要做病毒核酸的检查。
听到这里就很明确了:看似“健康”的人,实际上正在大量输出病毒,传染性很强!如果谁在他身边密切接触,风险会非常大。所以,等到发烧去医院再戴口罩,就晚了!
因此,如果你判断自己可能和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或者同处一个密闭空间中,不戴口罩不是勇敢,不是理性,是愚蠢。按今天发布的口罩使用指南,这种情况,属于高危接触,至少需要医用外科口罩,如果是N90以上的口罩更好。
之所以“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戴口罩有用”,可能是因为以前的病毒没这么狡猾,医生们面对这个新病毒,还没有足够“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数据来验证提前戴口罩的可靠性而已。
但是,对于医学家来说,你狠得下心来让健康人做志愿者,分别在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情况下,和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来做这种感染率的对比实验吗?伦理上实在说不过去。
如果不信钟南山院士的话,只信美国人的话,那么不妨听听美国医生是怎么说的。
前几天,我所在的某医学专家群里转了一个美国医学界有关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病情发展说明。进程是这样的:
感染前三天:症状很轻,几乎和感冒相同。嗓子有点疼,不发烧,不乏力,胃口正常。
第四天:嗓子疼,声音有点嘶哑,身体疼,轻微头疼,但体温仍正常。食欲略差,有轻微的腹泻或胃肠不适。
第五天:嗓子疼,声音嘶哑,关节疼痛,身体虚弱,体温仍未超过37摄氏度。
第六天:咳嗽,有粘液或干咳;说话、吞咽时都感到咽喉痛;疲劳感;手指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偶尔呼吸困难;低烧约37摄氏度。
第七天:咳嗽变得严重,有痰;身体疼痛,头疼;恶心呕吐,腹泻加重;持续低烧,但仍未超过38摄氏度。
第八天:持续咳嗽;头痛、关节痛、臀部痛;呼吸困难,每次呼吸时感觉胸部沉重;发烧,温度超过38摄氏度。
第九天:各种症状加重,发烧温度上升,呼吸困难,必须努力吸气。这时候会出现肺部影像学变化。
你没有看错。感染病毒到第6天才开始低烧,第8天才开始38摄氏度以上高烧。然而,在没有发烧之前,病毒已经开始大量复制,并从他的身体中散发出来了。
专家还发现,在感染前期,病毒发散能力强。到了10天之后,感染性反而下降了。尽管在粪和尿中都检测出了病毒核酸,但这些病毒并没有增殖和感染能力。
所以,美国专家和钟南山院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没有不同。
事实上,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明,没有发烧的感染者就能传染多名健康人。
既然如此,结论就能清晰地推理出来了。
1 如果你预测自己有可能接触患者或潜在的患者,那么不论周围的人有没有症状,都最好戴口罩。
目前在一些国家当中,因为检测比较滞后,做不到早检测早隔离,谁也不知道哪个是可能的病毒携带者。这种情况下,戴口罩是非常明智的预防行为(前提是不被其他种族的人歧视、殴打、刺伤...)。
2 在中低风险区域,但人群聚集的地方,可以戴等级不那么高,不妨碍呼吸的口罩,同时和周围人尽量保持距离。此时用多层棉纱口罩或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就可以,主要是挡一下飞沫。
3 如果在一个风险很低的环境当中,几公里之内甚至几十公里之内都没有一个感染者,而且人员密度也不高,完全没有必要每天长时间戴着N95口罩。这种做法,除了让自己呼吸受影响、生活不方便之外,没有任何额外好处。
如果确实戴口罩习惯了,建议带个普通一次性口罩或防晒口罩就行了。
在人流量不多的户外,距离一米以上,没有必要戴口罩。兜里揣一两个,遇到人流较多的地方戴上就可以了。我在操场跑步是要把口罩摘掉的,昨天去圆明园只戴了个防晒口罩。
总之,按今天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口罩指南来做,就对了!
最近看到电视报道,在韩国,优质口罩已经成为硬通货,可以用来换鸡蛋,换餐食,换很多生活用品。英国一位九十多的老奶奶还在自制口罩给周围邻居用。世界人民是多么缺乏口罩供应啊!我们节约一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省出一点口罩资源来供应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善举啊。
热门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