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缺位的影响
编辑:ddayh.cn
最近接了两个个案,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引起行为异常,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在心理咨询中得到的感想和体会。
案例一,女孩小李十五岁,已经辍学在家,具体表现为强迫症状,每天会花很长时间洗手,一边洗一边喃喃自语,要把一切坏的东西都洗掉,但是女孩生活邋遢。小李的父母在她很小时候离异,女孩四岁时候得知自己是领养的,十二岁前都是外公外婆扶养,养父母忙于各自的生意,基本见不着面,十二岁后和养母生活,小李在学习期间是住校的,因为生活邋遢,强迫行为受到同学孤立排斥投诉,最后只好辍学回家。养母送小李去过精卫中心住院,去过行为矫正学校,都没效果。
案例二, 女孩小王十六岁,具体表现为厌学,总觉得自己丑,要整容,自己是个废物。不谈学习表现正常,只要父母有学习要求,其表面顺从,但是很快就会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女孩父母性格不合,经常激烈争吵,离异但是为了孩子离婚不离家。在孩子学龄前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原因多个城市迁徙,直到女孩上学才安定下来,父母工作比较忙,很少陪伴孩子,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要求很高,同时为了补偿孩子非常溺爱孩子。
这两个案例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父母养育孩子要做到心理的自然平衡,在压抑和纵容之间灵活摆动。也就是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把握好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放纵自己的分寸。
孩子在成长过程早期最需要的是母亲的镜映反应及时回应,从而获得安全感,现实感和愉悦感,而到了中后期他们又需要一个理想化的父亲给予他们理想、抱负、智慧、动力,这样他们才会形成协调的充满能量的核心自体,有勇气和能力去探索世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可以应对现实世界各种挑战的人,所以父母亲的陪伴自己父母的思想、行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这两个案例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也是导致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那就是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下面具体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一、根据驱力理论如果一个孩子在口欲期(0—2岁)被忽视得不到母亲的镜映反应就会缺乏安全感愉悦感导致抑郁,如果在肛欲期(2—3岁)遭受创伤就会努力想要控制自己而出现强迫症状,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如果受到阻碍,到了成年后他们的人格特征会停留在受到创伤的那个阶段,表现出当时的人格特点。因此小李和小王都有抑郁和强迫症状
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会导致孩子患有依赖性抑郁,这种抑郁类型就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他们没有可以内化的父母榜样,从而无法通过内化父母的思想、情感、行为形成成熟的人格,他们心智化都很弱,他们表现出空洞感,空虚,缺乏动力,身心不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为此而感到羞耻,失去前进的方向。他们对于学习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学校始终觉得比别人差,一无是处低人一等。
三、缺少父母的陪伴,在遇到问题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安抚,孩子就不能发育出成熟的防止焦虑扩散的能力,始终被焦虑笼罩着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忽视受到了心理创伤因此他们的核心自体都是脆弱破碎的,出现人格缺陷,一般会
发展出自恋人格,边缘性人格特征,这些孩子都是运用原始幼稚的方式来对待现实世界,小李习喜欢用幻想来增强自己,因为在学校里受到同学欺负因此她就通过幻想来战胜对手,具体表现在强迫性重复洗手并喃喃自语洗掉一切坏的东西,其实潜台词就是战胜对手。小王习惯于运用原始的投射认同和偏执分裂方法来对待母亲,每当母亲要求她学习时候她就认为母亲是坏妈妈,并且通过自残自杀行为,采用伤我身体刺痛你心的幼稚方法来对抗母亲,把自己对学习的恐惧焦虑情绪投射到母亲身上逼迫母亲不敢要求她学习,以此来改变控制母亲。
五、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让小李小王缺少可以内化的父母榜样,同时也缺少父母的情感、规则、现实、挫折教育,因此心智化发育是不完善的,往往与现实年龄应有的看待、处理问题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导致行为异常,这又进一步让他们难以融入现实社会,容易受周围人排斥、欺骗,最后缺乏自信,没有自尊,自我贬低自我否定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状态中。
结合案例我从父母陪伴缺失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个角度,论述了父母陪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然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很多原因,但是陪伴缺失,忽视孩子是最严重的影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