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
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常见病症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正常人群中的人格解体现象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如前面所说,人格解体我觉得它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而目前治疗这种症状成功的病列很少。况且一般人是不会得此症状的,那更不用说治疗的方法的发现。所以我对此症状的的切身体验,发表一些方法。给那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
补充症状:关于主观体验异常,对时间变慢,空间变大和变小等方面的感受,而且本人的“无我感”,声音方面变大,或者有对自身的“穿透力”。感觉自己在做梦,与他人交流不能用你的性格交流。自己的声音外置,没有那种主观的“骨传导感”。对自身行为没有一定的逻辑理由做参考,怀疑自身有病等周身不适。
或许症状者起初会认为自己是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抑郁症等引起。但不然人格解体才是这些症状的通病吧。因为他包括了现实解体。
治疗此症状的方法:
1、症状者应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因为你有很好的感知能力,自我省是能力。所做的是将自身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当中。
2、将心态放平,重新进行自我省是,回忆找出引发这种症状的原因,并回想没有发生此症状的自我。因为你的大脑无论如何都保持着,你那原有的自己。所以必须尽力回想。(气功;打坐)
3、准备一面镜子,症状者站在镜子前。与镜子中自己进行对话。比如;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会这样。等关于自己的问题。加一些动作等。() 做自己想做的事,观察自己在现实中的象!
4、当找回自我到一种与现实还有一层“膜”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必要的时间安排,因为你不能在看着时间白白的就这样浪费下去。且重复以上步骤即可。
所需时间是找回那个自己和自我感受。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