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家庭系统运行的动力,运转久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和位置。矛盾越深,这些角色就越容易固化,无法改变。怎么打破这种固化的模式呢?这一讲,我就来说说怎样让家庭角色流动起来。
什么是角色呢?在一部戏里,有好人、有坏人、有英雄、有反派,这是戏剧中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角色的概念可以用来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判断别人的角色,也决定了你自己的角色。毛主席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什么意思呢?如果把这句话放到人际关系里,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角色的判断不仅决定你会站哪一队,还塑造了你对别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你对敌人的同情、亲近和好感会被压抑,而怨恨会被鼓励和保留。相反,你对朋友的同情和亲近会被放大,而怨恨就会被压抑。久而久之,副作用就是你对某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被你们俩的角色固化了,很难改变。
固化的角色影响家庭成员互动
我曾经遇到一个家庭,父母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妈妈总是跟女儿倾诉自己对丈夫的委屈和不满。女儿是在妈妈抱怨爸爸的声音里长大的,从小就帮妈妈出头反对爸爸。时间久了,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结盟就更巩固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孩子被三角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女儿的角色是代替爸爸,变成了妈妈情感上的伴侣。这个家庭里,父母的关系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角色最初也许是因为夫妻矛盾,但却在长久的家庭情感互动过程中逐渐巩固了下来。女儿的角色是“妈妈盟友”和“爸爸反抗者”,直到长大以后,女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才说:
“现在想起来,其实爸爸对我也不错。每次当我和弟弟闹矛盾的时候,比如争抢电视遥控之类,爸爸总是会站到我这一边。有什么好吃的,他也总是省下来给我吃。我想,他也是想接近我的。只是很长时间,我都一直看不到这一点。我没法接受他的好,他对我的好只会让我矛盾。只要他一天欺负我妈妈,我就一天恨他,甚至比我妈妈更恨他。”
为什么女儿小时候看不到爸爸的好呢?因为她一直扮演妈妈的盟友,这个角色让她只留意了爸爸很坏的一面,而忽略了爸爸的好。角色塑造了她的眼光和记忆,让她没法对爸爸有好感。
这种角色,不仅让女儿很难亲近爸爸,也让妈妈和爸爸的亲近变得困难。妈妈也不是没有想过改变。有一次,女儿又在激烈反抗爸爸,并说了一些类似“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这样的狠话,这时候,妈妈就站在爸爸这边,跟爸爸一起来指责女儿不懂规矩,不知道尊重长辈。
对于夫妻来说,这是正常的。就算他们有矛盾,他们也需要一起协作来管教孩子。但这个举动却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反弹。她觉得自己被妈妈背叛了,伤心地控诉说:
“谁叫她每次都说爸爸不好。明明我是帮她,她自己却像没事人一样,跟着爸爸一起来指责我!”
为什么女儿会有被背叛的感觉呢?因为在这个矛盾重重的家庭里,谁和谁站在一边,就变成了一件很严肃的事。如果一个人站到了另一边,这就是背叛。
所以,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交往模式。久而久之,这种固定的交往模式,也固化了每个人的家庭角色,影响每个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判断。就算让每个人都痛苦,也很难改变。
就像这个例子中,女儿觉得妈妈当了叛徒,把她出卖了。这也让妈妈觉得非常内疚,所以又回到了和女儿结盟的位置,跟女儿抱怨爸爸的不好。于是,三个人就一直维持着这种不舒服的关系,无法动弹。
施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
当家庭系统出现矛盾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三个典型的角色:施害者、受害者、解救者。当一家人陷入了这样的角色分配时,他们常常就变得很难亲近,而经常会相互指责,关系也会越来越僵。
我见过一个家庭,父亲在外面做生意,母亲辞职在家带孩子。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不听爸爸的话,总是跟学校里的同学打架。
在咨询室里,这个爸爸说:“我在外面辛苦挣钱,结果妻子连孩子都管不好。我就是觉得她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太溺爱孩子了。”妈妈就在那边不说话,默默地流泪。而儿子呢,看到爸爸说妈妈,就开始帮妈妈反击,指责爸爸说:“你自己怎么样呢?你关心过我们吗?你除了指责我们还有什么?”
在这个例子里,就有施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三个典型的角色。有意思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判断,会有不一样的角色分配。
在父亲看来,自己赚钱养家,所以自己是解救者。因为妈妈没教育好孩子,才会让孩子变成这样,所以妈妈是施害者。孩子缺乏关爱,当然是受害者。
可是在妈妈看来,爸爸总是指责自己,把问题都推到自己身上,所以爸爸才是施害者,而自己是受害者。孩子是帮自己说话的人,所以孩子是解救者。孩子也同意妈妈的想法。
角色的判断也许来自人们以往的情感经验,也许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是一旦陷入了固定的角色,人们就会在指责和斗争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还会加剧角色的固化。
比如,当爸爸指责妈妈时,他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却没想到,在妈妈和孩子眼里,他变成了一个施害者。而妈妈用忍气吞声来回避问题,同样加固了妈妈受害者的角色。这样下去,家庭的矛盾也会不断升级。
而在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里,情况就有所不同,成员的角色就会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以我家为例,有时候我老婆冲女儿发脾气,我会把女儿抱到隔壁房间,并跟她说:“妈妈脾气真大!”我们俩会一起做鬼脸。这时候我和女儿是一伙的;
当我和妻子争论谁该洗碗时,女儿会说:“爸爸你去洗碗,妈妈最辛苦。”分桔子的时候,女儿会说:“妈妈吃大的,爸爸吃小的。”这时候女儿和妈妈是一伙的;
但更多的时候,是我和妻子作为父母站在一起教育女儿:“不能在这里拍球!”“快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再不听话爸爸妈妈要揍你啦!”这时候,我和妻子是站在一起的。
在这样轻松的家庭里,成员的角色是能够灵活流转的。别小看了这种流动,它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呢?
重要在,只有能够在不同的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会体会到更多不同的自我,才能接受对他人的各种复杂情绪,也能够更灵活地处理关系。
当我和女儿联合起来反对妈妈时,女儿对我的爱和对妈妈的抱怨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就被表现和接纳了。反之,当她联合妈妈来反对我时,她对我的不满和对妈妈的爱也可以被接纳了。当我和妻子一起批评她时,她作为女儿的一面也被接纳了。
当角色不断流动时,女儿在每种关系中情绪会体验得更充分。这种情绪体验得越充分,她也就越能把很多矛盾和复杂的情感整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就更能接纳自己。
那么,该怎么从固化的家庭角色中解脱出来,让角色在成员之间产生流动呢?有两个原则至关重要。
首先,要有角色意识。要想一想,家里的角色是怎么形成的?这个角色如何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沟通?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彼此的看法和互动模式?如果陷入了施害者、受害者、解救者的角色中,要能跟家人挑明:彼此不是敌人,也不想站在谁的对立面。讨论每个人的角色,也许会比讨论表面的矛盾更重要。
其次,重新回归夫妻和父母的角色。有时候因为家庭运转的小剧本,让人忘了夫妻和父母本身就是同一种角色,这种角色规定了两个人应该站在一起,去共同解决家庭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下节课还会再讲。
思考题
在你的家庭里,每个人有没有相对固定的角色?这个角色如何影响了你们的互动?
欢迎图文咨询,和大家交流。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