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Hey,大家好,我是心理科李医生。
前一段时间给大家推荐了一部【治愈版】美剧《我们这一天》,并提出了一个关键词——"自觉力";今天打算跟大家推荐一部同样优秀的【致郁版】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次的关键词为 ——"反社会型人格",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如何预防危险人格的产生。
为什么从【治愈】转移到了【致郁】?让我们来看看先来这部剧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的是在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后,罹难者家属、杀人犯家属、新闻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以及杀人犯的辩护律师等多个角色,围绕这场杀人案引发的社会波动和后续影响所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社会题材的连续剧,它的主要议题是"反省",在信息社会中,一场悲剧发生后,人们依据媒体报道在网络上以及现实生活中常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污蔑、羞辱),使不明真相的大众急于站队,但却极少去探究事实背后的真相和原因。在这些评论之外,从舆论的"口诛笔伐"中受到了伤害的评论客体,往往会活在痛苦中生不如死。从这一点看,躲在网络背后的我们,每一个都是"杀人凶手"。这便是这部剧【致郁】的原因 ——面对某些问题时,整个社会都是无助的。当然了,今天在此我们不深入探讨这个社会现象以及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这一切痛苦的来源都在那场无差别杀人案。
什么是"无差别杀人"?"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预谋的,杀人的手段一般也是有预谋的,只是作案的对象是随机的。作案的目的一般是报复社会、挑起族群仇杀等。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呢?"反社会型人格"的基本特点是:情感肤浅冷漠、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行为受本能和冲动驱使、攻击性强。当然了,这部剧到最后都没有表述李晓明杀人的根本原因以及他究竟是不是反社会型人格,我们姑且以此为戒,去做一个预防。
杀人犯李晓明的妈妈在人权律师王赦试图寻找李晓明杀人原因时,哭着对他说:"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很多人在看到这里时,都很受触动。
李晓明妈妈的困惑,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困惑,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反社会人格的诞生?实际上,反社会人格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家庭环境、亲密关系之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今天主要来谈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和家庭关系。
现代社会,读书、找工作常常都是要经过考试,跨过一定门槛才能得到某些资格。但是为人父母是不需要经过考试的,是没有准入门槛的,因此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成为父母需要获取哪些知识和技能——他们毕竟是要为整个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生产者 ——培养一个好的孩子,社会受益;培养一个反社会型人格的孩子,整个社会都会受到牵连。因此,为人父母的责任过于重大,从孩子出生直到成年,究竟有哪些关键时期呢?
首先是0-3岁,这三年是孩子安全感和依恋感的养成期,父母的陪伴照顾十分重要。如果在这段时间妈妈的抚养和照顾周到而细致,能在孩子每次有需要的时候都马上出现在 ta 身边,那么孩子长大后便容易信任他人,有安全感。
其次是3-6岁,此时孩子已经和父母产生了情感依恋,对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了认知,对于"自我"也开始逐渐有了认知。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这个阶段是处理【主动 -内疚】的关键时期,目标是【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开始探究他们会成为哪一类人,以及他们会收到哪些限制,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跟孩子说"不",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会让孩子理解并不是所有的要求父母都有能力满足,防止青春期之后孩子由于情感脆弱会因为父母的拒绝而情绪不稳定甚至轻生。但拒绝不是生硬的拒绝,而是要把拒绝的理由表达的清晰明了不可辩驳,如果孩子提出了合理要求,表达了 ta的合理性,也是需要满足的。如果孩子平安、积极的度过了这个阶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青春期,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照顾会轻松很多。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青春期——一般家长都难以应对的年纪。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变化最为明显的几年,心理上追求独立自主,此时家长一定要注重尊重孩子,切忌控制欲过强,切忌每天"叨叨"孩子。在这个阶段我的建议是:家长们要把心理健康的位置放在学习成绩之上,因为青春期的抑郁症会导致一部分孩子有自残甚至轻生行为。当面对孩子"早恋"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要"恋"了,就不是"早"或者"晚"的问题,有时是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父母一方的关爱造成的,有时是孩子在影视剧中看到了相关剧情由于好奇所以想有美好的恋爱体验造成的,这些都是正常的,父母要以平常心看待。你可以跟孩子聊聊为什么会被对方吸引,以及你对感情的认识,让孩子多一些自主的思考。此时家长要聪明一些,不要跟孩子发生当面冲突,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当面交流,可以写信交流。告知孩子恋爱的危险在哪里,此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恋爱的责任以及孩子今后的人生计划。
总结起来三个词语:陪伴、沟通以及尊重。你要知道,给孩子多一分的爱和尊重,便将孩子从危险人格的边缘拉回正常人格一分,爱和尊重足够了,孩子便很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很多家长都害怕"溺爱"把孩子害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表达过一个观点: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一个谎言。为什么呢?因为"溺爱"是在给孩子制造罪恶感 ——你之所以这么糟糕父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他们有责任就是他们对你太好了。所以不要害怕你的爱把孩子害了,请你去爱孩子,让ta感受到你的爱,感受过爱的孩子,才会在长大后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今天就聊到这里吧,愿我们都能遇到完整的爱,愿我们都有拥有足够的善良将人性中的【恶】远远地驱赶。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