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先谈精神分析。
求助者曾被不恰当地对待,形成有问题的人格,TA试图改变而求助于治疗师;治疗过程中,求助者会不知不觉地诱导治疗师像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一样不恰当地对待自己,这就是考验心理医生的反移情能力;心理医生顶住被勾引不恰当地对待来访者的压力,以恰当的方式对待来访者,由此引导求助者在治疗中看到良性功能的认知、学会处理情绪、实现人格的成长。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早年父母养育模式造就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状态都是童年模式的强迫性重复,或者说,我们的模式是被童年时父母养育模式限定的。当我们看到这种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时,我们被限定的就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父母人格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去做精神分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求助者把过去与父母的病态关系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关系上,治疗师会利用这一移情,循循诱导,让对方看到一个新的、良性的的人际关系模型。其中,求助者会看到自己原先不成熟的模式所带给他的负面影响,然后,不成熟的或“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就减弱了。
不过,移情分析、释梦、自由联想这三种精神分析治疗方法,都带有“干预”甚至“故意干预”的意味。而,在求助者呈现不成熟人格模式状态下治疗师坚决以恰当方式对待求助者的工作,是自然的。我是特别赞成的。
再谈认知疗法。
不同文化和知识水平背景下,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一个人对一件事、对自己、对他人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比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子们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自己或他人“消除病魔、减轻痛苦”;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前的一道关口”。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因为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认知心理学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偏差的认知,或者说,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在于帮助求助者重新构建认知大厦。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常用的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可见,认知疗法必须是在求助者处于困扰要求改变的情况下,或者说TA在相信治疗师的前提下,才可以实施。未经求助者同意,治疗师想去改变求助者的话,那是不可能落实的。
再说格式塔治疗。
格式塔治疗也称完形治疗。格式塔认为,在我们的生命中,很多事件在物理层面已经过去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理层面并没有真正过去。我们的一部分心理还卡在事件所带给我们的各种情绪中——怨恨、愤怒、悲伤、恐惧、自卑,甚至爱……创伤事件在心理层面的未完成,我们由此而建立的受限性思维模式就会在我们的无意识层面运作,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未处理的事件,负面情绪卡在心底,这就是格式塔所说的“未完成事件”。
如何对待未完成事件?格式塔的理论是通过表达去治疗,比如空椅子技术。它是心理治疗中特别常用的技术。而空椅子技术里面,主要的三种方式——倾诉宣泄式、自我对话式、他人对话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通过表达,疏导情绪、重建认知。这一点上,格式塔与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落脚点都是推动求助者扩展认知,或者说,从狭窄、偏颇的认知模式里走出来,走上新的人生路程。
再聊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这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罗杰斯认为,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他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罗杰斯没有给他的徒弟们留下独特的治疗技术,而只是告知徒弟们给求助者以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
看起来,没什么独特的技术。但是,当求助者上门时,心理治疗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热情、尊重、理解、接纳、积极关注,没有这些做基础,求助者会逃之夭夭,纵使你有再好的精分、认知、格式塔甚至有催眠、沙盘、家排、团体治疗等好的技术,哪有什么用呢?
至此,我要重温一下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那句话——让事情好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求助者感到治疗师是跟他在一起的,这份在一起让他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人跟他在一个频道上,他因此变得有力量!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