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心理咨询师的日常 今天
该文章获曾奇峰工作室授权转载,更多信息请关注曾奇峰工作室
作者:付丽娟,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专业培训与个人体验10余年,关注女性内在发展。
在去年招聘心理咨询师的面试中,我问一位应试者:
-你为什么选择这行?
-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可以帮助别人。
-如果满分10分,你对想要帮助到别人的愿望打几分?
-8分。
我没有再问第三个问题,看看大家能否猜到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助人的意义
起初我们都以为自己做这个职业,是想帮别人,后来被无数人看穿和验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通过别人的求助,让自己感到优越又强大,以此让自己回避自身的无助感和弱小感。
当我们身处咨询室里,我们固定地坐在咨询师的沙发上,那个求助者的沙发被他人轮流使用着,想想,这个可以带给我们多么安全的体验。
也因此,我们工作室招聘的咨询师需要有个人体验。这是咨询师很重要的、有意识的接触求助者位置的途径。我们也知道,一些咨询师在个人体验中,以各种方式回避求助者的身份。
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使用的“个人体验”这个词,少有人会说,我在被治疗。也有一些来访者学会了这个词,说我是来做个人体验的。
咨询师是否能够进入求助者的身份里,开启靠近自身的弱小和无助的部分,看见并学习接受,关怀和爱这部分的自己,这对咨询师来说十分重要。
有些从事心理咨询但不做体验,尤其是坚决不做体验,并认为自己的领悟就能到达个人体验效果的人,并没有修通对于“求助”的羞耻感。
而这种“求助即羞耻”的无意识,一定会在咨询中,投射给来访者。当你所接待的来访者,恰好是一个倒霉蛋,做什么都不行,十有八九你也会蔑视他而不自知,因为你也嫌弃和恐惧自己的弱小。
人都有喜恶,咨询师也不例外。咨询师的自知范围,就是一个重要的指征。自知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是这样的和那样的。如果咨询师知道自己其实很嫌弃很看不起自己的弱小模样,这就是自知。他了解这是自己身上的东西,就不太会投射给来访者。
成就感,可能是个坑
在几年前的某次课程上,一位咨询师说:“我一天做8个咨询。”有些骄傲的情绪在她语言的背面。有人问她:“你不累吗?”她说:“一点都不累,很充实,看着我的来访者感觉很好地出了咨询室等门,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我并不反对通过工作或者别的事情获得成就感。但唯一,通过咨询得到成就感,还是让我感到有些异样。
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会呈现糟糕的状态,也会因为咨询发生好的改变,这些是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必要欢庆那些好的,也不必要太沮丧于那些糟糕的,这些都是存在本身。
谁也不能保证来访者不会遇到更糟糕的事情,因而还会有很糟糕的状态。咨询的意义更多在于,来访者能够利用咨询获得面对糟糕的自我状态地能力,而不是“排除异己”。
而成就感这个东西,是一个完全的主体感受,是我对我所取得的成就,有所感觉。当来访者通过咨询得到了好的改变,咨询师因此产生了成就感,出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移情反应,就是应该由来访者体验到的成就感,被咨询师体验到了。通过觉察反移情,在咨询过程中,以讨论的方式,帮助来访者吸纳这个被分裂出来的“好”的部分。
另一种情况是,咨询师还未修通的自恋性融合。举个例子,一个5岁小男孩画了一张特别艺术感的画,老师说你的孩子很有绘画天赋。妈妈听了后,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其中的细微之处,大家已经可以体味到了。
如果咨询师在日常生活,以及在关系中没有被滋养、被支持的来源,也没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有些成就感,那么他可能会专注于通过逼迫来访者变“好”,而满足自己对成就感的需要。
个案越多越好吗?
在行业内,有一个不太好的倾向。新手咨询师认为,要尽可能地多做个案,见识不同的病人。也会被一些有经验的前辈告知,做做做,就对了。也有一些很拼的咨询师,长年每天咨询七、八个小时,一周见三、四十个来访者。
如果咨询靠智力,靠技术,大量做个案,应该也能拿下。就像外科医生,给成千上万个人开膛破肚后,手法会熟得不得了。但是如果稍微要ta感知一下病人因为疾病而有的心理痛苦,这么多人的痛苦都需要感知一下,这个外科医生可能就不行了。
咨询不是流水线,来一个做一个,做一个走一个。每周40小时的咨询,是40个关系。很多正常的咨询师,在增加来访量的时候,一般都会长胖。久坐不动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身体为容纳更多的咨询关系的保护性的反应。这些咨询关系,实实在在地留在了咨询师的心理内部。
如果咨询师是为来访者看病,就像医院的医生给挂号的病人看看,哪里不舒服,对症下药,一周看40小时的咨询没问题。如果是投入到40个关系里,我认为少有人可以做到。
在这种状况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功效会大打折扣。做到一定的程度,咨询师不是加大咨询量,而是学习控制咨询量,维护好自己的内部,打理好生活,去运动、去实践某个爱好,睡个懒觉、晒个太阳,都是必要的休生养息。
在我们工作室,对于经验不算多的咨询师,开放的咨询时段,是逐渐增加的过程。如果咨询师的内在不够稳定,空间还没有自然拓宽,咨询中设置的动荡、脱落的情况都很容易出现。
而初期接受大量的个案,对咨询师内部空间的破坏性,比好处要大得多。当我们知道在更大程度上,我们是有赖于自身的心理空间去工作,珍惜它、善待它、让它自然熟,是我们应该有的对自己的态度。
会照顾好自己,才能真正抱持来访者的艰难困苦。如果你把自己搞得很苦逼,一个苦逼跟另一个苦逼,谁能影响谁。
一些打动人的治疗,即让来访者获益良多的治疗,都是治疗师对于和来访者的关系的投入。我们学习技术和理论,不是来访者的需要,是我们自己像一个学习走路的孩子,很需要扶持。
通过学习本身、通过前辈,通过理论技术,让自己感到被扶持着。就像学自行车,要了解所有的分解动作,感到有几分确认,还要叮嘱后面的人别放手,才敢上车。等骑了一段时间后,那些分解动作的要领不会再被想起。
咨询的各种理论和技术,它是工具,是我们走向来访者的工具,同时它也是隔离我们走向来访者的障碍,即会成为资源,也可能会变成麻烦。
原本,这些东西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让我们学习如何真实的关切另一个人。当它们变成学派之争,变成炫技,变成我懂你不懂的肤浅竞争,变成“肢解”一个人,它们就毫无意义。
不过我们都不可避免有时候就会这么肤浅,如果还能回到对它原本价值的理解,还是很适合做这个事情。
如果想要在咨询中,增加内力,不要去做大量的个案,不要去做流水线的工作。学会使用工具,深度地进入咨询关系,工具可能会消失,成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
一些咨询师自己也会质疑,无条件关注和无条件爱是否在咨询中存在,当我们收取费用的时候。相遇让我们确认,这是真实存在的。
咨询师怎么赚钱
有次按摩时打听了下按摩师的月收入,一万左右。一个从业3-5年地咨询师,好的情况下,大概也就这个收入,还要投入学习、体验、督导、养房、养家。
在从业早期,如果没有一定的积蓄支撑,或者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选择这行可能会“人穷志短”,还需要有很强大的定力。但是光靠定力是不够的,现实问题还得现实解决。
可能没有一个行业像心理咨询行业这样,赚钱的欲望会和咨询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通过增加个案量的方式提高收入,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
一是,这种提高收入的效果很有限,除非你的咨费是高价。但是提高咨费,也需要跟经验、能力匹配,在3-5年的从业经验中,高咨费的收取,也会让同行对你有看法,不利于自己的名声。
考虑别的赚钱方式,学习别的赚钱方式可能是最让自己获益的。写稿、投稿、带读书会,训练一下讲课的能力,都是实际而且能和咨询相辅相成的赚钱补贴方式。引进一些老师讲课,办些培训也是。
如果你在一家机构做咨询,愿意接一些兼职工作,也不错。自我成长,个人体验是一部分。进入职业场所,和领导、同事相处,这也是非常能促进个人成长的渠道。
我不赞成闭门造车型地做咨询。关起门来,沉浸在咨询中,回避现实的关系,除了咨询,其他的都不会,除了咨询赚钱,也找不到别的赚钱方式。看起来好像很专注于专业,但往往也是逃避现实的极好理由。
曾经看过李孟潮朋友圈的一段文字,关于咨询师的心性的养成。流派、理论、技术的重要性,都远不如咨询师自身心性的修炼重要。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有很多神奇又成功的案例,他所使用的技术,正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如何看待不同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将这些带着浓重的个人色彩的价值理念,植入来访者的生命体系。
艾瑞克森的一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当艾瑞克森去世后,这位病人和艾瑞克森的妻子相互照应着生活,而这正是艾瑞克森预测到的。这看似违背了治疗的伦理,但比起让一位完全无法自理的精神病人,拥有了正常生活的功能,还能照顾他人,伦理在生命质量改变的面前,也不值一提。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