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2020年2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最后一个环节的一道题是一个图:母亲节那天,八九岁的小女孩与妈妈坐在同一个沙发上,她用手机给妈妈发了一条信息——妈妈我爱你,母亲节快乐!图片显示,坐在孩子右边的妈妈用手机回复了一句:谢谢。谢谢之后还有一个微笑的表情。有感而发,谈谈孩子的养育问题以及其中存在的心理学因素。
当下,有些家长养育孩子的模式类似于以上图中的模式——用现代化的设备把父母与孩子隔离开了——身在咫尺、心在天涯,有陪伴但质量差。
对孩子来讲,真正的爱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何为高质量的陪伴呢?
1、?? 积极回应
父母的积极回应,可以满足孩子与父母建立联接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这份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失去与世界的联接。正所谓——无回应即绝地!父母积极回应,孩子就容易建立安全感,排除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孩子大一些之后,父母的积极回应,就成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础。
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成年后,会成为低自尊、低自信、低安全感的人。TA容易感到自我挫败,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会很困难,也很难给予别人真正的爱。因为,在TA的世界里没有与他人建立联接的经验,没有丰富的神经机制。
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关系的产物,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关系。而,一个人跟父母的关系,是TA成年后一切关系的基础。跟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是无法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这份关系,又是TA婚姻、事业的基础。
2、触摸、运动和玩耍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脸、手等部位,可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实验显示,单独的按时给食,没有充分的被触摸的孩子,是很难成活的。即使能活下来,TA也会出现孤独症的现象,难以融入人群,难以与他人建立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在发育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神经机制。就如狼孩,他长大后,因为小时候建立没有作为社会人的神经机制,或者说,狼一样的幼年生活机制已经在大脑里建立了牢固的神经联接,要去改变那绝不是简单的事情。
再谈一下“玩耍”的话题。
对于玩耍,我有一个类似的观点:要谈国家大事,先谈油盐酱醋。其实,这是在亲子沟通方面的观点,意思是:先从身边的沙土、积木、瓶瓶罐罐谈起,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才可能推动孩子成为做大事的人。从身边自然而然的小节中,亲子的互动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就学会语言表达,学会疏导负面情绪,就会建立对家族的归属感。有了对家族的归属感,按照人本主义的需求层次理论,孩子才会踏上自我实现的历程。
回到现实中,跟孩子一起玩耍,陪孩子说话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或者,父母在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在一旁做TA喜欢的事,亲子之间时常有个眼神和语言的沟通。这样的情境成为常态,孩子会把外在的父母形象内化为TA“内在的正面的父母”,这就是TA的人格,也是健全的人格。无疑,“瓶瓶罐罐”就是最好的养育方式。
由此看来,父母与孩子的联接,应该是近距离的、亲密的。而依靠现代网络的联接无疑违背了“触摸”“近距离”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那是对孩子的伤害,至少,那不是好的高质量的爱。
当然,运用现代网络手段进行连接,也是有联接,比干脆没有联接要好一些。那些拼命挣钱而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他们收获的将是心理上无法长大的孩子。他们不停地去寻觅爱,却总也找不到。因为没有那样的环境了。心底的伤痛时刻跟随者他们,无论物质多么丰富。除非他们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养育优秀的孩子,从高质量的陪伴做起。父母真正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区区十几年。最关键的时期就在入学之前。因此,请珍惜跟孩子这些美好时光,好好陪伴孩子,莫让手机隔断亲子的联接。
? 低质量的陪伴,问题在家长。你们需要好好学习!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