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抑郁症的家庭因素及亲子关系因素,特别是依恋类型、家庭教养模式、完美主义及归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提出要更新心理操作系统,特别是亲子互动模式,而出现轻生念头或自杀观念背后往往与亲密关系的问题有关。抑郁症患者真正的生命安全带是安全的亲密关系和爱的情感,而不是药物。
当然,我也想首先提醒有轻生念头的抑郁症患者的家人,要确保家人的安全,首先需要带家人看精神专科医生,根据轻生念头的严重程度,评估是否住院或药物治疗。但是,这往往不够,还需要严密陪伴和重建安全的亲密关系与爱的连接。
自杀现象这个痛苦现实背后往往隐藏着另一个痛苦的现实。那就是,患者往往是因为缺乏爱才会有抑郁症,才会想自杀。很多抑郁症发病往往是对爱的渴望无法满足,或对爱的情感丧失产生的反应,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是因为丧失健康、财富、名声、权力、自由等,但是,如果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就有一条安全带维系着生命的安全。
这样解释并不是把责任推向家人,而是希望家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有很多方面,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活幸福,就不会有抑郁症,当然,我们没有谁能够保证一辈子幸福。抑郁症患者如果出现了自杀想法,往往是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特别是有自伤或自杀行为时,还是充满危险的。因此,作为抑郁症患者家人,如果发现家人有自杀轻生念头,除了要带家人看精神专科医生,住院或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L”:
①Listen!
要倾听患者的内心,不要指责批评患者
有些家人被患者折磨的实在痛苦不堪,甚至当着患者的面说:
“你再这样,我都不想活了”
“我真受不了你这样了”
“你太让我们失望了”
“我们那里对不住你了?”
“你就不能打起精神么?”,
“不要那么消极好不好”
……
也许家人是想激发患者改变,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因为这些话,并不会改变患者的自杀想法,反而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会增加患者的自责与自杀想法。
患者能够表达出自己不想活或者其他轻生的言语或行为线索,能够让自己的家人知道自己的内心痛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与表达,家人要庆幸患者没有隐藏起来或伪装起来,没有悄悄地采取自杀行为。不少自杀成功的抑郁症患者都是采用伪装变好或者隐藏起自杀想法突然自杀的。
所以,家人要接纳理解患者,积极倾听,让患者打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内心痛苦与内心的渴望。家人要反思和改变自己的原有模式,创造温暖与接纳的氛围,不被患者的“折磨人”所激怒,下定决心与患者一起面对TA的困难与痛苦。
②Look!
观察患者的安全线索,不要过分跟踪患者
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想法或行为之后,家人往往会过度关注患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不敢离开半步。其实,真正要自杀的患者往往会假装自己好了,是防不住的。所以,需要检查患者的安全性,留心观察细微变化与情感反应,而又不是过分贴身谨防,不敢信任患者。
要注意患者的有自杀危险的言行改变:
1、言语: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的暗示家人要告别,或在微信、微博、短信、日记、绘画、邮件中流露出来;
2、躯体状况:有一些身体症状变化,比如感到极度疲劳、体重明显减轻、食欲很不好、严重失眠、头痛加剧等。这些生理变化,应引起注意;
3、情绪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情绪与行为,如焦躁不安、常常哭泣,无故旷课缺课旷工,或看有关死亡的网站、网页、书籍,甚至出走、自伤等。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③Link!
帮助患者建立人际和资源连接,
不要回避和孤立患者。
有些患者患了抑郁症,家人觉得是家庭丑闻,感到羞耻,不愿意让患者亲友知道,本来患者就不愿意主动交往,有社会退缩,如果家人不能帮助患者建立人际连接或其他社会支持网络,患者就会变得回避和孤立。
其实,即便患者有轻生念头,犹如天空有乌云一样,如果能够增加阳光,才能消除乌云。而人际之间的友爱温暖和积极地情感关系,往往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温暖患者的内心世界。
所以,家人要想方设法帮助患者能够走出家门,陪伴着患者解除社会,特别是能够加强亲密关系的连接。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患者获得药物治疗的同时获得心理治疗的资源,陪伴患者尝试着打开心扉,在专业治疗师的帮助下,增强自我觉察,激发行为改变。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