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每回首,你都将注意到一个伴侣无时无刻不跟随在自己身旁。由于没有适当的名称,暂且称之为"你的死亡"吧。对于这位伴侣,你或者仅仅感到恐惧,或者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究竟应如何对待它,选择得由你来做出。
生命如此惊人地短暂,而死亡的阴影又总是无时不现,所以你可以扪心自问:"我应当拒绝做我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我应该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吗?""追求物质享受是那么重要吗?""拖延时间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吗?"你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大概可以归纳为几个词:生活、我行我素、享受、爱。
你或者可以为自己的死亡而徒劳无益地担忧,或者可以利用死亡来督促自己学会真正地生活。让我们看看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在等待伟大的转折时,是怎样审视他那完全由别人支配的过去的——一种为适应生活环境而放弃自我支配的过去:
"如果我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生活都是错误的,那该怎么办?"他忽然意识到以前在他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也许的确是真的——他也许真的没有按照他本应做的那样去生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那些难以察觉的念头——尽管出现之后便随即被打消——或许才是切实的,而其他一切则是虚假的。他的职业义务、他的生活以及家庭的整个安排,还有他的一切社会利益和表面利益,也许完全都是虚无的。他一直都在说服自己,为所有这一切进行着辩解,然而现在,他蓦然感到自己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什么值得辩解的。
下回当你考虑做出一项决定而又不知是否应该支配自己时,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以帮助你做出选择:"我还可以活多久呢?"只要你时刻考虑到这一永远存在的问题,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抉择,同时让那些长生不老的人去自惊自扰、自怨自艾,去怀疑你的能力吧。
如果不准备采取上述步骤,你就将顺从地以别人给你制定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既然人在世界上逗留的时间是短暂的,这段时间至少应该是愉快的。总之,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幸福与智力
要想主宰自己,就需要摒弃一些常见的荒谬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要看他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否在阅读、写作或计算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抽象的方程式。根据这种观点,只有正式教育和书本知识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真正标准。这就会助长一种知识势利倾向,并会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观失望。人们现在往往以为,一个人如果有很多文凭,如果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如数学、科技、词汇量、记忆力或速读),他就是"聪明"的。然而,精神病院里,既有许多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病人,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事实上,衡量智力更切实的标准在于: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地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确有助于幸福,但如果你懂得,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精神愉快,或至少不使自己不愉快,那么,你就是聪明的。你的聪明就在于你拥有对付神经崩溃(即精神崩溃)的有力武器。
你或许会感到惊奇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神经崩溃的问题。神经本身并不会崩断。假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断的神经,你什么也找不到。"聪明"人没有神经崩溃的问题,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对付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解决"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倒是次要的。
因此,根据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你便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遇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有些人能够经受住考验,不使自己心灰意懒,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神经崩溃。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妨碍着个人支配自己。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也许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个人对它无能为力,不能控制,只能接受;你还可能认为,每当发生悲伤的事情,你就会自然地感到悲伤,并希望出现一些愉快的事情使你的情绪好起来。
选择自己的情感
上面的看法对吗?不对。情感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你身上的情绪。情感是你自己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心理反应。你如果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就不会做出自我挫败性反应。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绝无导致精神崩溃的歧途,因为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所在。
现在,你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摒弃那种认为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观点。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三段论↑①,你便可以开始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1)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②是一个人,
小前提:所有的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毛。
(2)不合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毛,
①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亦称"三段论式"一译注
②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这里作者以他举例——译注
小前提:所有的人脸上都有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人。
显然,在运用逻辑时,你必须注意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一致。在上文例
(2)中,亚里士多德可以是个猿猴或者是只鼹鼠。下面例(3)的逻辑推理将有助于使你彻底摆脱那种认为无法主宰自己情感的观点。
(3)逻辑三段论
大前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小前提:我的各种情感都来源于我的思想,
结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上面的三段论中,你的大前提很明确。你有能力对自己头脑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如果某个信息"跳"进你的大脑(这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尽管你或许不知其原因),你仍有能力将它打消掉而依然控制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对你说,"想象一只粉红色的羚羊,"你可以将它想象成绿色的,也可以将它想成一只小土豚,要么就干脆随意想象其他事物。只有你自己才控制着进入你头脑的各种想法。如果不相信这点,请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控制自己的思想,谁来控制它呢?是你的爱人?上级?还是你的妈妈?"假如是他们控制着你的思想,那就应送他们到医院去治疗,而你马上就会好起来。但是你清楚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机器(强行洗脑教育和条件反射试验等特殊情况属于例外,因为这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的,你的思想属于你自己,完全由你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你的思想。你的大脑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利用。
其次,你的小前提是无可非议的,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常识判断的结果都可以证实这一点。没有思想,便没有情感;丧失了大脑功能,"感觉"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一种感情是对一种思想的生理反应。只有从思维中心得到某一信息之后,人才会出现哭泣、害羞、心跳加速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情绪反应。一旦思维中心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你就不会做出任何感情反应。在大脑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人甚至会感觉不到肉体的痛苦——即使将手放在炉子上烤焦了,也不会感到疼痛。因此,你的小前提是千真万确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然产生于思想之后,因而没有思维,就没有情感。
你最后的结论也是必然的。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你的情感又来源于你的思想,那么你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即通过支配那些引起情感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你可能以为,是外界事物或其他人使得你精神不愉快。然而,这是不确切的。使你精神不愉快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情舒畅、精神健康的人,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一旦做到这点,你将体验到新的情感,那么,你就在通往个性自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更为生动地认识这一三段论,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卡尔的情况。卡尔是一个年轻的办事员,上司认为他很笨,对他的评价甚低,为此,他常常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假如卡尔并不知道上司认为他很笨,他还会不愉快吗?当然不会的。他怎么能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痛苦呢?所以,使得卡尔不愉快的原因并不在于上司对他的看法,而在于他自己的感觉。此外,卡尔不愉快的原因还在于,他确信别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
这一推理同样适用于各种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某个人的死亡并不会使你感到悲伤;在得知其死讯前,你是不会悲伤的。使你悲伤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死亡,而在于你对这一死讯的心理反应。台风本身并不使人抑郁,抑郁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你如果由于台风而抑郁,那是因为你自己的反应使你感到抑郁。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欺骗自己去喜欢台风,而是说你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非要感到抑郁呢?""这能使我更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吗?"
你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传统文化告诉你,一个人对他的情感是无能为力的,尽管逻辑推理证明人总是在支配着自己的情感。虽然你实际上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但你所学到的大量日常用语却往往否认这一点。现在简要列举一些此类常用语,你可以分析一下每句话的含义。
⊙"你真伤我的心。"
⊙"你使我不高兴。"
⊙"我的情绪就是好不起来。"
⊙"不知为什么,我就是觉得生气。"
⊙"他真使我讨厌。"
⊙"我一到高处就害怕。"
⊙"你使我感到难堪。"
⊙"她很讨人喜欢。"
⊙"你使我当众出丑。"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些话含有共同的潜台词,即你对自己的情感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现在,我们将每一句话重新组织一下,使其更为确切,并说明你在驾驭着自己的感情,而且你的情感是由于你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
⊙"我伤了自己的心,因为我是根据你的态度看自己的。"
⊙"我使我自己不高兴。"
⊙"我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好起来,但我就是要心烦意乱。"
⊙"我自己愿意生气,因为别人认为我控制着他们,而我通过生气便可随意摆布他们。
⊙"我使自己感到讨厌。"
⊙"我一到高处就吓唬自己。"
⊙"我使自己感到难堪。"
⊙"我一见到她,就让自己喜欢她。"
⊙"我使自己感到出丑,因为我重视你的看法,而不重视自己的看法,并且以为大家都像你一样看待问题。"
你或许认为,前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不过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并不说明任何问题,不过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如果你这样解释问题,那么你不妨试问一下,后一部分中的每句话为什么没有形成口头语?答案:我们的文化环境提倡前者而排斥后者。
这里的寓意再清楚不过: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你只要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一想:精神不快、情绪低沉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而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
学会摆脱不愉快——并非轻易之举
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并不容易,因为你已习惯于一定的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消极观点,而摒弃迄今为止所养成的旧的思维习惯,非得花大气力不可。下工夫保持精神愉快是很简单的,但要学会摆脱精神不愉快却十分困难。
精神愉快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只要看一看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幼儿,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保持精神愉快并不难,难的是摒弃过去所接受的"应该"、"必须"等框框。要想主宰自己,首先要有自我意识。尽量不要说"他伤了我的感情"一类的话。你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在思维方面,也是温故方能知新。当然,你已经习惯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总是认为你的各种情感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知道,你是用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才养成并巩固了这种思维方法的,因而你也需要花成千上万个小时来掌握并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即对自己情感负责的思维方式。的确,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但难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掌握并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法。
你不妨回想一下当初学习驾驶汽车的情景。你当时面临的难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脚踏装置有三个(离合器、脚制动、油门),而你只能用两只脚来控制。事情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慢慢地松开离合器,哟,放得太快了,车子猛地一颠……踩油门的同时放开离合器,右脚踩脚制动,但是必须先放离合器,否则又要挨颠……总是要想,要用脑子。成百万的神经信息:现在该干什么了?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再努力之后,终于有一天,你一坐进汽车就把车开走了。车子既不会抛锚,行驶起来也不会一颠一停的,而你也不用再进行思考了。这时,驾驶汽车已成为你的一种本能。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你最清楚: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无数次的思考、回忆和努力之后,才做到这一点的。
在进行手工操作活动时,你知道应该怎样调节大脑,如驾驶汽车时指挥手脚配合协调。情感方面调节大脑的方式尽管不大为人所知,但道理却是基本相同的。你现在所养成的各种习惯是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逐步养成的,因而你会自然而然地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因为你自幼便开始学习这种思维方式。你一直是在接受着自己的行为,而从未对它提出质疑。然而,既然你能够学会选择精神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你也同样可以学会不去选择这些自我挫败的情感。
例如,别人告诉你,到医院去看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它意味着痛苦。你便一直认为这是令人很不愉快的,你甚至会说,"我恨透了那个牙钻。"然而,这些都是你逐步学会的一些反应。只要你决定使看牙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趣事,整个过程便成为趣味盎然的经历。如果你愿意,每当听到牙钻转动的声音,你可以想象这种声音是一种美好的能引起快感的信息,从而促使自己去想象生活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你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痛苦,并努力体验一种崭新的愉快情感。如果一个人能够主宰并调节自己在看牙过程中的感受,而不是消极忍受痛苦,那将是多么有趣而令人兴奋啊!
你或许对此表示怀疑。你可能会说,"我可以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但只要他一开钻,我还是难受得要命。"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回想一下当初学开车的情景,当初你又是何时开始相信自己能够驾驶汽车的呢?一种认识只有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之后才可能成为一种信念,如果仅仅尝试一次,便以失败为理由放弃努力,认识永远不可能转变为信念。
要想主宰自己,仅凭好奇心理去接触新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下决心保持精神愉快,对使你产生惰性的思想提出质疑并彻底加以摒弃。
选择——你的根本自由
如果你仍然认为不是你自己选择精神不愉快的,那么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每当你精神不愉快时,就要受到某种令人厌烦的处罚: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达数月之久,在拥挤不堪的电梯里站三天三夜;没有吃的,或被迫吃一些你极不喜欢的饭菜,受到折磨——不是你对自己的精神折磨,而是别人对你的肉体折磨。试着想一想,假如不摆脱上述不愉快心情,你就要忍受这些惩罚,那么,你的不愉快情绪能持续多久呢?你大概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支配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感,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这样做。你要受到何种折磨之后才会做出这一选择呢?有些人宁愿发疯也不愿控制自己的情感,还有些人则干脆放弃努力、苟且偷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施舍的怜悯要比自己精神愉快更有价值。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是否在生活的任何时刻都能选择精神愉快.或至少不选择不愉快。这个观点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你对此做出否定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加以考虑,因为摒弃这一观点就等于背弃自己。如果你否认这一观点?那就说明你认为主宰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其他什么人,尽管如此,选择精神愉快可能要比处理令人烦恼的日常琐事还要容易一些。
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如果开汽车,你会遇到交通堵塞。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生气吗?你会咒骂其他司机、迁怒于他人他物吗?你如何为自己这种行为辩解?说你一碰到交通堵塞便感到焦躁不安、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吗?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你已经对自己在交通堵塞时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看法。不过,假如你决定思考一下别的事情呢?假如你以积极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大脑呢?虽然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你可以学着改变思考方式,逐步适应各种新的行为,譬如吹口哨,哼哼歌,打开录音机口述几封信,你甚至可以推迟三十秒钟再发脾气。这样,你并没有学会喜欢交通堵塞,但你已开始逐步进行新的思考。你已经决定摆脱不自在的感觉,选择用健康的新情感和新习惯逐步取代昔日的自我挫败情感。
显而易见,做任何事情时,你都可以尽力获得乐趣或启发。无聊的宴会和事务性会议都是你培养新情感的好场所。当你感到厌烦时,你可以积极地利用大脑,或者用几句关键的话扭转整个谈话的主题,或者思考你那部小说的第一章,或者制定出避免今后再面临同样厌烦情况的计划。积极地使用大脑意味着:对你感到最为头痛的人和事做出估价,而后通过新的精神努力使其为你服务。比如在饭馆里,你如果常常因为服务质量差而恼怒,那么首先你不妨考虑一下:为什么仅仅因为某人或某事不合你的意就大为恼怒?而为你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而恼怒,实在太不值得。然后,你可以设想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离开这家饭馆,或者采取其他办法,但绝对不要自寻烦恼。利用你的大脑,你最终一定会养成随遇而安的好习惯。
选择健康 消除疾病
在做到上一步之后,你还可以通过选择,消除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只要这些疾病不是由于人们已知的某种机能失调而造成的。科学告诉我们,有些常见疾病的原因并不在于生理失调,例如头痛、腰痛、溃疡、高血压、皮疹、痉挛等。
我曾接待过一位病人,她声称四年来,她每天早上都头疼。每天早晨一到6点45分,她就等着头疼的到来,然后便吃上几片止痛药。这位病人还经常向朋友和同事们述说她的病痛。我向她指出,其实是她自己希望头疼,并且实际上用头疼作为引起人们注意、赢得别人同情和怜悯的一种手段。我还指出,她可以学会不愿意头疼,并可以练习将头疼从前额的中间部位转移到头的侧面。她甚至可以前后左右地变换头痛的位置,从而学会控制头痛。于是,第二天清晨,她在六点半钟醒来,躺在床上等着头疼。当疼痛开始时,她将疼痛"想"到了头的另一个部位,就这样,她给自己选择了一种新的东西,而最后她终于完全不再选择头痛了。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们甚至可以选择肿瘤、流感、关节炎、心脏病、"事故"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尽管人们一向认为这些疾病是自然产生的。在治疗一些所谓"不治之症"的患者时,研究人员认识到,帮助患者打消希望生病的念头可能是消除内在病源的一种手段。有些民族就是这样消除病痛的,他们主张完全控制人的大脑,并认为"自我控制"实际上就是大脑控制。
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亿、上千亿的零件组成的,有着很大的贮存量,完全可以在每秒钟内接受十个信息。根据较为保守的估计,人脑可贮存的信息总量相当于100万亿个单词,而我们平时接触的单词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脑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利用它做一些迄今为止你从未想到过的漂亮事情。在阅读本书的每一章时,都要记住这一点,并且应该努力培养新的思维方法。
请不要急于将上面这种控制方式斥为江湖医术。不少医生都遇到过主动生病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是找不出其生理病因的。有些人在遇到难于应付的局面时会莫名其妙地生病:有些人在根本"不能"生病的时候拼命避免病倒,而将疾病(也许是高烧)推迟到重大事件结束之后,然后完全病倒。这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都并不少见。
我知道一个36岁的中年人,他的婚姻生活极不美满。1月25日,他决定在3月1日与妻子分居。到2月28日,他突然发高烧达40度,并且开始不停地呕吐。此后,他一再犯病——每当他下决心分居时,不是得流感,就是消化不良。不难看出,他是在自找病生。比起分居带来的内疚、忧虑、羞耻和陌生,生病毕竟要更加容易一些。
现在,我们来看看每天都可以见到的电视广告。
"我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所以你不难想象我精神紧张和头痛的程度。我一吃这个药便无忧无虑,心情愉快……"这个广告的含义是:如果你做某种特定的工作(如教师、办事员、父母),你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状况,所以你需要求助于其他东西来解脱自己。
我们每天都接收到无数类似的信息,其中的寓意显而易见:做为人来讲,我们对外界无能为力,必须求助于其他人或事物。这真是荒谬之极。只有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给自己带来幸福。应该由你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根据自己的意愿体验情感并做人处世。
避免惰性
当你审视自己选择幸福的能力时,应当记住,"惰性"一词反映着你在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当然,你或许认为气愤、敌意、羞怯等其他情绪都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应该做出的反应,因而并不放弃它们。我们则认为,如果这些情绪会使你产生惰性,你就应当摒弃它们。
惰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以及轻微的犹豫不决。你会不会由于生气而不能说话、不能感觉或不能做事,会不会由于羞怯而不敢去见你希望结识的人?假如是这样,就说明你已经陷入惰性,并错过了你本应体验到的一些经历。又例如,你的嫌恶感和嫉妒心是不是使你患溃疡或血压升高?它是不是妨碍你有效地工作?你会不会由于一时的消极情绪而无法入睡或不能过性生活?所有这些都是惰性的表现。所谓惰性,就是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如果你的情绪使你陷入这种精神状态,那你就应立即努力摆脱这种情绪。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可能使你产生惰性的情况,并按其轻重程度排列如下:
当你陷入惰性时:
⊙你不能亲切地同爱人或孩子交谈,尽管你希望这样做;
⊙你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某个工作;
⊙你不能做爱,尽管你有这种欲望;
⊙你整天闷在屋里苦思冥想;
⊙你不去打高尔夫球或网球,也不进行其他有趣的活动,因为你心情不愉快:
⊙你不能主动去结识一个你所喜欢的人;
⊙避而不同某人谈话,实际上你知道只要做一个很小的表示便可改善你们的关系;
⊙你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
⊙你由于生气而无法保持思路清晰;
⊙你辱骂自己所爱的人;
⊙你的脸在抽搐,或者由于精神过于紧张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惰性的范围很广,所有消极情绪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惰性行为。仅凭这一点,你就应从生活中消除这些消极情绪。也许你认为某种消极情绪有时可产生积极效果,例如对小孩子生气地叫喊几声,表示你不愿意让他们在街上玩耍。假如这种叫喊仅仅是一种强调的手段,而且奏效了,那说明你采取的是积极措施。然而,如果叫喊并不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你情绪不佳,那么你便陷入了惰性。这时,你应该做出新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在避免不愉快情感的情况下小孩子别在街上玩耍。关于生气及推迟发脾气的方法,见第十一章。
现时生活的重要性
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是学会在现时中生活。触及你的"现在"是真正生活的关键所在。细想一下,除了"现在",你永远不能生活在任何其他时刻,你所能得到的只是现在的时光,未来在到来时也只不过是另一个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到来之前,你是无法生活于未来之中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降低现时的重要性——"为将来而积蓄"、"要考虑后果"、"不要过于注重享乐"、"想想今后"、"为退休做好准备"等等。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避现时几乎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难道不是吗?将来那一时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时,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现时为将来做准备。这样,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回避现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仅举四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萨莉·福特太太决定到森林里去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一下目前的时光。可是到了森林里,她的思绪又游荡着,考虑起她在家里要做的各种事情。……孩子、买菜、房间、账单等等,家里一切都好吗?有时,她的思想向前跳跃,考虑到她离开森林之后要做的种种家务。现时就这样在回忆过去或思考将来之中流逝掉了,在自然环境中享受现时的一个难得机会也丧失掉了。
桑迪·肖尔太太到海岛上去度假,她每天都到海边晒太阳,但她不是为了感受阳光照射在身上的乐趣,而是在预期着回家之后,朋友们看到她那红里透黑的皮肤会说些什么。她的思绪集中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而当这一时刻到来时,她又会惋惜不能在海滨晒太阳了。如果你认为社会并不助长这种心理,那么不妨注意一下化学药剂公司的宣传广告:"你如果使用我们的产品,等你回到家里,他们会更加嫉妒你的。"
尼尔·普雷尔先生患有阳痿症。当他与妻子在一起时,总是心不在焉地考虑着过去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而现时便在他眼前溜掉了。当他终于将精力集中到现时并开始做爱时,他又将妻子想象成另外一个女人,而她也同样在脑子里幻想着自己的情人。
本·费申先生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且在强迫自己读下去。突然,他发现自己才读了三页,脑子就走神了。他完全不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纯粹是在参加一个阅读仪式。他将现在的时光用于回想昨晚的电影或担忧明天的测验。
现时是一种与你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若能使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享受到极为美好的经历。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不去考虑已经过去的往日和自然会到来的将来。抓住现在的时光,因为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时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理想化。你可能会觉得,在今后生活中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将万事如意,获得幸福。一旦你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毕业、结婚、生孩子或晋升,生活将会真正开始。然而,当那一时刻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十分令人失望的。它永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回想一下你的第一次性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期望之后,你并没有得到多么巨大的快感,反而可能会感到有些疑虑:人们为什么要在性生活问题上大做文章呢?
也许你还会想到,性生活仅此而已吗?
当然,如果某件事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总可以通过对未来的再一次理想化而从低沉情绪中解脱出来。千万不要让这种恶性循环成为你固定的生活方式。立即采取一些现时生活的措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早在1903年,亨利·詹姆斯便在《大使们》一书中提出这一忠告:
"尽情地生活吧,否则,就是一个错误。你具体做什么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要生活。假如没有生命,你还有什么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适当的时刻就是人们仍然有幸得到的时刻……生活吧!"
如果你也像托尔斯泰书中的伊凡·伊里奇那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为做了某事而感到遗憾。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没有做的事情才会使你耿耿于怀。这里所含的结论是十分明显的: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不要放过一分一秒。否则,如果你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利用现在的时光,就无异于永远地失去这一现时。
本书通篇都论述珍惜目前时光这一主题。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抓住现在的时光并充分加以利用,他便选择了一种自由的、充实的、真正的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的选择。
以发展还是以不足为动力
当你决定在生活中保持愉快并为此做出努力时,你可能用两种不同的需要作为动力。比较普遍的一种是所谓的缺陷或不足动力,另一种则更为积极,叫做发展动力。
如果将一块石头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它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果放上一个珊瑚虫,你就会发现珊瑚虫在生长变化。结论:珊瑚虫是活的,石头是死的。应怎样区别一株活着的花和一株死掉的花呢?很简单:生长的那株花是活的。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在发展,他就具有生命力;如果停止发展,他就失去了生命力。
人在生活中的动力应当是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而不应是出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只要你认识到自己可以发展提高,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当你决定要使自己陷入惰性或产生不健康情感时,你已经做出了停止发展的决定。以发展为动力,就意味着发挥自己的生命力以取得更大的幸福,而不是因为自己有某些过失或不足,才感到有必要提高。
只要选择以发展为动力,你最终一定能够支配自己现实生活的每一时刻。有了这种支配能力,你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既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不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有了这种支配能力,你便能够决定自己的外界环境。萧伯纳在其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到: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本章开头曾指出,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感觉或生活方式是可能,但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应当记住这一点。我们不妨暂且做一个假设,假如有人用枪逼着你,命令你在一年之内完成某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比如在四分三十秒内跑完一公里,或者从跳台上做一个标准跳水动作;你若是完不成这一任务,便要被处死。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为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计划,每天坚持训练,直到最后期限的到来。你不仅将强迫自己训练身体,而且也将训练自己的大脑,因为大脑支配身体。你将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训练,绝不会放松努力或放弃训练。这样,你最后就会符合规定的要求,从而免于一死。
当然,这个小小的神话故事是要说明上面的道理。任何人都不能一下子就将自己训练出来,然而许多人却期望自己的大脑能迅速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在努力学习新的思维活动时,往往希望在尝试一次之后,这种行为便会立即成为习惯。
如果你确实希望摆脱各种病态行为、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确实希望精神愉快,你就必须像完成任何一项艰巨任务一样,对自己严格要求,摒弃迄今为止所养成的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反反复复地告诫自己:你的大脑确实属于自己,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为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本书以下各章将反复向你提出这些主题:你可以做出选择,而且只要你决定主宰自己,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现在的时光。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