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特点——1、 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 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 强调改变认知, 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 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步骤——1、 建立咨询关系; 2、 确定咨询目标; 3、 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 ; 4、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5、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6、 进一步改变认知, 行为矫正技术; 7、 巩固新观念, 认知复习。 贝克的五种技术:1、 识别自动性思维; 2、 识别认知性错误; 3、 真实性验证; 4、 去中心化; 5、 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梅肯鲍姆的技术: 1、通过角色扮演或想像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 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 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 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行为变化三个阶段: 1、 自我观察; 2、 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3、 学习新的技能压力接种: 1、 概念阶段; 2、 技能获得与复述阶段; 3、 利用和完成阶段。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原理: 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 该理论认为, 人是可以信赖的, 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 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求助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1、 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 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 更加信任自己; 4、 更适应了; 5、 愿意使其生命的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罗杰斯对咨询关系的表述: 1、 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 第一个人, 我们称其为求助者, 处于不一致的态度, 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 第二个人, 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 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 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 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基本的。 主要咨询技术: 1、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2、 坦诚交流的技术; 3、 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1、 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的态度阶段; 2、 求助者开始“有所动” 阶段; 3、 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 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4、 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 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5、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 接受自己的感受, 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6、 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 被否认的情感, 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7、 求助者对治疗的领悟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经验, 他变得自由、 开放了。 阳性强化法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 一定是被他的结果所强化, 以强性刺激为强化物, 及时奖励正常行为, 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最终促成行为改变。 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 合理情绪疗法: 又称理性情绪疗法, 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 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 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 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系统脱敏疗法: 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 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 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 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学习放松技巧——建构焦 虑等级——系统脱敏 冲击疗法: 源于动物的恐怖适应实验, 只要持久地让求助者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 让其产生消退性抑制, 惊恐反应终将自行耗尽。 筛选对象——签订协议——治疗准备工作——实施冲击治疗 厌恶疗法: 源于经典条件反射, 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 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如此反复实施, 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 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 厌恶体验照旧产生。 为了避免厌恶体验, 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生物反馈法: 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 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 并转换为数据、 图形或声、 光等反馈信号, 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需收集的资料——心理测验; 家族疾病史; 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系统; ; 早年负性情绪记忆 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 应分别处理。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 责任转移; 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产生不准确的信息;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为什么……” 的问题; 多重选择性问题; 多重问题; 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 解释性问题。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 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会谈法的有效性。 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意; 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 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 会谈法的结论相左, 不可轻信任何一方。 必须重新进行会谈, 而后再进行测评。 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目的不明确、 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 不对照临床表现, 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 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用; 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 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摄入性会谈应注意哪些内容——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提问中避免失误; 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 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 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不能用指责、 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结束语要诚恳、 客气, 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 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选择测评量表, 应有指向性。 (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 情绪, 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 ) ; (2) 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 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3) 为寻找早期原因, 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 SCL-90) 。 (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 (怀疑有精神疾病, 可用 MMPI; 觉得智力有问题, 可用智力量表; 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 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 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1) 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 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正确的五种咨询态度是什么?——尊重、 热情、 真诚、 共情、 积极关注。 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 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 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 认真, 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 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实事求是; 真诚应适度。 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 立足实事求是。 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 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具体;可行; 积极; 双方可以接受; 属于心理学性质; 可以评估; 多层次统一。 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持完全中立的态度; 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给求助者灌输、 传授一些正确的、 健康的价值观; 把求助者的快乐、 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咨询方案的内容——咨询目标;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 权利与义务;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的具体方法、 过程和原理;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咨询的费用。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急于下结论, 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干扰、 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使用面质技术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