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做心理治疗师的两年时间里,我接受了预约正在经历痛苦的患者的咨询。其中,许多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压力、焦虑、乃至抑郁。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学业和工作压力导致的。
其实,压力和焦虑,甚至处于生活崩溃的边缘,本质上是好事。因为,有这种心境,就意味着对生活依然抱有热望。而彻底崩溃的人,已经完全绝望了。完全绝望的人是麻木的,所以连压力和焦虑都是感受不到的。
看到这些留言的时候,我还会想起一句明言和一个故事。
这句明言是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说的: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ain of a person, because in all honesty, everyone is struggling.
Some people are better at hiding it than others.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的痛苦,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在挣扎。
只不过有些人更善于掩饰而已。
显然,这句话来自威尔·史密斯对自己心理的洞察。一代巨星,光辉耀眼的背后仍然是“挣扎”。
与这句明言相关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挣扎的故事。
查理·贝连(CharlieBeljan)是一位美国职业高尔夫球手,28岁那年他的世界排名是第165名。显然,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提起高尔夫,人们只知道老虎·伍兹。这就是生活的残酷性,在所有的领域,人们只记得最好的。
但是查理·贝连的竞技表现有一次居然上了报纸。
2012年,一篇报道中写道“贝连打出了高尔夫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场比赛”。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这些比赛中贝连差点死掉。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这四场比赛属于迪士尼精英赛系列,也是职业高尔夫球协会赛季的总决赛,在佛罗里达州的维斯塔湖举行。根据赛制,这场比赛是像贝连这样毫无知名度的球员最后的机会,一旦胜利,他们这个赛季乃至职业生涯都可能因此扭转。那意味着知名度和丰厚的奖金。而知名度意味着广告费。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表现,不但意味着拿不到奖金,而且他将失去第二年的参赛资格。
那段时间,贝连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一年的早些时候,贝连结了婚。9月份,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他要养活一家人。作为竞技体育的职业选手,28岁已经算是高龄了,而高龄选手的贝连依然籍籍无名,而且没有明显的起色。最关键的是,他在这场系列赛中的表现非常差劲。
在抵达佛罗里达州时候,贝连在奖金排行榜上名列第139名。这个排名意味着他距离淘汰不远了。按照规定,只有排名在前125名,才能保留职业高尔夫球协会的巡回赛参赛资格。这意味着,如果贝连不想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要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第一回合,贝连顶住了压力,表现很好。
而在第二回合即将开始的时候,贝连忽然觉得胳膊发麻,心脏跳动剧烈,而且呼吸困难。他尝试了各种方法调整自己,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他觉得自己是心脏病发作,跪在地上感到自己快撑不住了,他暗想,“死亡就是这样的”。
赛场上的医护人员看到贝连忽然跪地,脸上的表情十分痛苦,他们马上跑过去帮助他。医生测了贝连的血压,告诉贝连他的血压情况不妙。然而,贝连却决定坚持比赛,因为,这可能就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那场比赛,贝连打出了六个小鸟球,两个老鹰球。小鸟球是指在一个球洞上挥杆次数少于标准杆一杆的好成绩,老鹰球是指在一个球洞上得到了少于标准杆两杆的好成绩。比赛相当精彩,许多人惊呼,“那是自1971年以来的41年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贝连来不及高兴,因为系列赛尚未结束。虽然这个回合成绩卓越,但贝连付出了代价。
那天的比赛结束后,他在自己的巡回赛卡上签了名,之后就迅速垮了下来。人们把他送进医院。当天夜里,他的双手双脚都连上了检测仪器,贝连甚至连球鞋都没来及脱下来。医生做了各种检测,没有检查出他身体有什么特别糟糕的状况,但依然建议他终止比赛休息调养。
贝连没有理会医生的劝阻。第二天早上,他又上场比赛了。
在这场比赛中,他步履蹒跚,留下了眼泪,唯恐昨天的病会再度发作。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一个球一个球的坚持下去,一个洞一个洞的坚持下去。
他就是这样做的。
他在四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忍受着锥心刻骨的疲倦,无比煎熬,最终以微弱的优势占据了领先地位。
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天,清晨醒来,贝连觉得非常糟糕,可他还是逼迫自己返回了球场。之后,他赢得了职业生涯中的首次胜利,而且是巨大的胜利,他赢得的奖金高达84.6万美元。他在奖金排行榜的名次因此上升到了第63名。同时,贝连也得到了参加来年巡回赛的资格。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贝连表示自己疲惫无力,并不是训练过度造成的,而是因为无力控制自己的生活。他谈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家庭经济压力、比赛状态下降,因此染上了恐慌症,并险些葬送了性命。采访之后,贝连在社交平台推特上跟球迷说,“心态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许多人都经历过生活无力感,由于学业、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如今,在心理学上,我们已经知道,控制感是存在的。
“控制感是人类务必要应对的所有心理变量中,能决定人们是否能快乐、健康、成功生活的基本元素之一。人们所做的很多努力,从婚姻到体育运动,再到学术成就,全都能展现出控制感发挥的作用。”
人们会在失去控制感之后迅速崩溃。身体和工作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将失去对现实正确的感知,并无力再付出努力。这就是贝连真实经历的过程,也是许多人学业、工作上的真实写照。
那么贝连是如何从人生失控的境遇中走出来的呢?在身心俱疲、无比煎熬压力巨大濒临崩溃的处境中,他是如何重获控制感的呢?
困境的关键在于:当一切都显得无法控制、沮丧到绝望的时候,一个人究竟还能做什么?还能控制什么?
许多在沮丧崩溃边缘的人,根本不曾想过这个问题。贝连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在万念俱灰的时候想过,而且有了肯定的答案。
贝连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球一个球的坚持,一个洞一个洞的坚持”。这就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他没有多少信心能打出漂亮的比赛,即便有过好的表现(比如小鸟球),他也并不认为他依然能够再现这种优异成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个球一个球的尽己所能的打下去,一个洞一个洞的尽己所能的打下去。
许多人因此得出结论说,这就是“坚持”、“永不放弃”,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啊。
其实不然。
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不要混淆了行动与行为”。显然,在海明威眼里,“行动”和“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
就拿考试来说。许多人都经历过考试,也经历过考试和备考过程中的焦虑、失望甚至崩溃。当你走进高中教室,或者大学里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你很难看出这些人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做笔记、做题、讨论、背诵,时不时的圆珠笔在手指尖翻腾着旋转或者掉落,等等。但是,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差别却在思维内部。
有的人就是单调的坚持,无力的坚持,心中恐惧但依然存在渺茫的希望,只是不断重复做笔记、做题的行为。这是机械重复的行为。
而另外一些人就像贝连一样,他们处在压力焦虑中,但他们认真的做笔记,对待笔记中的任何一个单词、一个公式、一道题目,只要学到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点滴,他们都试图彻底的掌握。一个单词背一遍记不住,然后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完全掌握。一道题目,做一次以后还不会,就两遍,两遍之后还出错就第三遍,直到完全掌握。
他们也不确信是否能取得如愿的考试成绩,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来得及。但是,像贝连一样,他们认识到,只有这些才是自己真正能控制的。他们也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重获控制感。
这里的关键在于,无论你在做什么,把你做的过程的环节,那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做到你当时能做到的最好。这就是获得控制感的秘诀。
这个秘诀可以用于走出无力感、走出沮丧和焦虑,也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为宁静,获得内在的力量。
在比如现在,此刻,当下,我在写文章。
如果我想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那大概我会绝望,会崩溃。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做到,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做到。
但是,写一篇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是我能控制的。只要不时的回顾校对,写完之后再多校对几遍,就能做到没有错别字。甚至微信订阅号发稿之后才检查出来的错误,启用修改功能仍然可以改正。
然后,写一篇段落清晰的文章,是我能做到的。字数太长的段落,想办法分成两段或者三段,便于阅读。这个不难。重点的句子,独立成一段,这个也不难。
再然后,写一篇立意清晰的文章,从头到尾只说一件事或者一个观点,也是我能做到。多余的想法,主题无关的废话少说就好了。
再然后,写一篇有根据的、而不是胡扯或者捏造事实的文章,也是我能做到的。只要搜集有根据的材料就好了。
还有,比如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不矫情,不矫揉造作,要写内心所想。这个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不断的问自己:我真是真么想的吗?这真的是我的想法吗?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吗?不断追问的过程中给出如实的回答,就自然是真情实感。
如此这般。我还能想到许多写作环节是我能控制的。我只要把我能做到的环节做到最好即可。只要我在这么做,我就是在行动,而不是在凑数、混日子,也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如此看来,对于写文章这么复杂的事情。如果拆分为十几个环节,你发现有七八个环节你是能做好的。做好的意思是说,只要你想要去控制,这些环节就能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然后,当你完成之后。你会发现,那文章绝不是烂文章。相反,可能比许多人写的都好。关键是,你知道你在“精进”,你的生命在进化,你能感受到生命力的增长。
简而言之,对行为中可以控制优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意的控制和优化,就是行动。否则就是盲目的机械的行为,是精神混乱中的动作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只有两种状态:
行为和行动。
前者人生失控,后者掌控人生。
最后,再分享一句威尔·史密斯的明言,明白的“明”:
If you’re absent during my struggle,
Don’t expect to be present during my success.
如果在我挣扎的时候,你缺席了,
那么,不要指望,我成功的时候你会在场。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