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昨天我给家长们讲一堂亲子关系的课程,其中,我提到,天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才、栋梁之才的时候,我说 一个房子,它除了需要栋梁之外,它还需要砖瓦泥石、地板墙面,之后也需要桌椅板凳,甚至梳子牙签等等,如果你的孩子 做不成栋梁,我们就让他安心做窗户、做门 、做桌子、做筷子。 如果窗户、门、桌子、筷子都做不成怎么办?如果他的命运只是一个牙签的价值,我们就让他把牙签好好做好,是不是也是有价值?
听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不过很快一个家长提出,我不希望孩子做牙签!这是他真实的想法,也是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我转而问孩子,孩子也不希望。那么,他们之间在这点上目标就一致了,都不希望做牙签。那么他 希望做什么呢?为了这个目标,需要付出什么呢?可以和家长怎么一起努力呢?我们陷入了深思。
我也有了新的感受,的确,我讲的是孩子如果做不成栋梁,我们让他做什么,尽管后来互动的时候我也问了孩子不希望做什么,但前提是我一开始就是在想,"让"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说去"请求"孩子做什么,完全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有了解他究竟想做什么。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很多家长的问题呢。
在关于孩子人生定位上,我们一开始就先入为主,无论想让他做什么,即便是想他做栋梁,都没有考虑孩子本人的感受!这其实是一种指令,动用了权威性,没有选择性,孩子感受到的是这件事是我的事,凭什么被你来指令呢?我们有时候被拒绝只是孩子对这种居高临下关系的拒绝和否认。他是在用行动告诉你:家庭不是军队,不需要将军和士兵。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叛逆,那么多的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你叫我撵鸭,我偏要赶鸡。
但如果我们把"让"改为请求,内容不变,但姿态变了,更加谦卑、更加平等,孩子不再是那个被命令的士兵,而是那个挺起腰杆需要自我选择人生道路的大写的独立的人了,效果会怎样呢?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给了他空间来自己思考和决定,结果反而可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那个方向,因为当他权衡利弊,发现我们给予的其实是一个最佳最吸引他的目标。当然也会带来一个风险,他也可能有另外的考量,他也可能拒绝,但这些也必然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愤怒或者失望,即便是真的不希望孩子那样,无非和他共同深入探讨分析,站在他的立场去权衡,看到他的梦想和实力相结合的点,最终决定权在孩子,也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
所以,我应该说的是:我们需要多和孩子沟通,明确他的梦想是什么?如 果他的梦想不是栋梁,他梦想做窗户,做门 、做桌子、做凳子、 筷子、牙签,他喜欢成为其中的感觉,我们就支持他把 窗户、门、桌子 、凳子、筷子、牙签做好,是不是也是有价值?或者孩子 梦想成为一朵盛开在夏天的玫瑰,我们就不要渴望着他 能成为梅花傲立在冰天雪地里。
需要观察明了他的气质秉性特征,看到他内在的核是什么?如果他就是一片紧贴大地的小草,我们就不要期盼他会长成直向蓝天的参天大树。他 想要成为什么,就支持什么;他是什么?就接受什么?
顺应内心,问心无愧;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