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讨论童年创伤既可以让人受伤,也可以让人成长。
童年是成人记忆中的摇篮,不管这个摇篮大小怎样,舒适与否,人都会离开它去闯荡世界。有些时候人已经远离了童年,心却依然躺在摇篮里不想离开,那么是谁在做这样的决定呢?是摇篮吗?
生命常有两个态度需要选择,一个是线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着明天;一个是非线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于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线性的态度是可以归因与预测的,如果我们没有美好的童年,就不会有真正幸福的现在,更不太可能出现闪耀的未来。心理学强调童年的遭遇决定成年以后的性格、情感与行为,并且假定如果不消除童年给予我们的阴影,生活中会永远缺少阳光。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一百年前的欧洲,弗洛伊德断言,人三岁以前如果没有与母亲建立起良好的母婴关系,那么依恋或分离障碍、物欲与安全缺乏、自恋缺乏或过度自恋,都会给人的潜意识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些创伤虽然不能完全被意识到,却会阻断成年人正常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造成适应不良。
这样的理论有一个假定,即人都是一样的,创伤有固定的模式。
经典心理学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归因论盛行时期,仿佛人就如一种机器构型或建筑构型,任何部件的缺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层叠结构)都会大大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经典心理学又被称为解释的心理学,因为它主要致力于探索问题的成因,不太在意如何去解决问题。理论的假定是必须仔细重温童年,获得对曾有的隐秘创伤的清晰觉察,审视早年经历与今天痛苦之间的联系,重建新行为,以此帮助成人摆脱童年给成长带来的阴霾。
现代心理学更接受一种非线性的态度,它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选择与适应的过程,童年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因而是一种可选或者可多重赋义的资源。
非线性心理学假定:人是不一样的,创伤只是一种叙事方式或解释方式,而非真实存在。非线性是基于一种生命科学,多样性、多因素并存,未知与复杂并存……比如,童年经历了父母不幸的婚姻,它是让人获得对婚姻更大的耐受性,获得应对婚姻争执的经验,减少对婚姻的理想化期待,还是让人害怕婚姻,缺少长久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是不能确定的。
非线性的思想认为这种“童年不幸”可能只是当下的一种回忆产物,是为眼下亲密问题合理化的结果。那么是否接受这种合理化要看这样的解释是否让人获益,是哪一种获益。如果让人产生了觉悟,并对生活有积极的效果就接受它;如果解释增加人的缺陷感、无力感,放弃努力等待救赎,那么心理学就否定它。
非线性的心理学被称为解决的心理学,它不关注过去发生过什么,而是致力于讨论今天我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问题看起来会不同。现代心理学追求有效的解释而非追求既往的真实,因为人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过去,今天的你与过去的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回忆童年也许是为当下的我服务的,婚姻幸福的人会说父母失败的婚姻教会我善待婚姻,婚姻不幸的人会说父母的不良关系让他失去了获取幸福的能力。事实上,婚姻的不幸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并非只是童年创伤印痕的重复,经历不幸福也许正是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幸福并珍惜自己的前提。
不过,因果的思维毕竟是人类根深蒂固的认知方式,正如佛家说的“诸因皆有果,诸果皆有因”。在普及心理学知识时,一般心理学家还是更多停留在解释的心理学,因为对创建一种健康的育儿意识,减少童年创伤,培养完美人格,这样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在面对某个个体带着问题来咨询时,心理学家会摇摆在解释的心理学与解决的心理学之间,讨论童年创伤既可以让人受伤,也可以让人成长。一个心理学家问一个成功的人士:“你成长的诀窍是什么?”成功人士说:“因为父亲从小就看不起我,我要努力证明给他看我也是好样的。”再用同一问题问一个在地铁里乞讨的男子,男子说:“我从小就不受父亲的重视,造成我自卑胆怯,至今一事无成。”成功与失败都可以拿童年说事,但对童年不同的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节选自李子勋《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