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真正的幸福不存在,只存在人们对幸福的不同解释。
我们对儿时的评判可能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评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复过去的创伤。觉得自己没有社交能力,对权力人物恐惧,不自信,不满足,以及时时刻刻的挫败感,其实是源于儿时没有建立起对幸福的感知,对生活有不恰当的期待,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天上掉肉饼,拿着饼子他会恐惧再失去,依旧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
我们对自我的感知、对现实的感知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建构,同样是早年的经历,不同的内心建构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人们会说在记忆中我的确不被父母喜欢,但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我们能记住的东西被我们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地修饰补充,回忆出的东西只是我们当下心境的产物。幸福与否在于我们内心的选择,我们选择幸福,那么会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愉悦满足。我们选择痛苦,也会有一万个理由让我们悲伤失落。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存在,只存在人们对幸福的不同解释。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对真理的解释”一样。现实中的幸福和昙花一样,只是生活中短暂一现的芬芳。但内心的幸福是存在的,这种幸福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态度,你首先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对现实的满足感、对生活没有过高期待。
现在的生物科学比较认同细胞记忆,认为人具有言语记忆与情绪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前者活跃在大脑,靠回忆与描述来表达;后者储存在机体里,靠激发与联想来完成。言语的记忆主要是人类的构词与解释系统,在理性的世界里,这样的记忆靠不断的强化、重复来增加,结果被转化成为一种体验记忆,最终储存在细胞里。而情绪记忆本来就是一种体验记忆,不需要重复,只要体验的强度突破记忆的阈值,就永远被保留起来。体验记忆是躯体直接的记忆,没有理性的分析过程,没有言语描述,所以是非常感觉的。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细胞都是一个记忆体,我们的机体有多少细胞就有多少这样的记忆体,很像一个图书馆中浩瀚的藏书,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储存起来。不过,要触及这些记忆,打开它们并不容易,它们被打开需要类同质的刺激信息。比如,我们小时候在一个地方生活过,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很多儿时的记忆会很鲜活地涌现出来。故地重游就是类同质的信息。科学证实这些储存在细胞中的记忆,是通过心—脑的回复式交流,让我们的意识能够提取它们。
为了让我们能够记忆更多的经历,我们应该带着情绪去生活。我们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带任何情绪,也没有愉快的想象参与,那么这些言语记忆只能在大脑中保持很短的时间,就会永远消失了。如果阅读时产生心身体验,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伤痛的,这些情绪会在细胞组织里积攒下来,留下印痕,不管多久,类似的刺激会准确地激发记忆并让我们重新体验那些情绪。带着情绪去生活、学习、交友、工作,才是丰富人内心记忆的根本。●——节选自李子勋《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