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 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1]。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研究指出,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态[2]。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3],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其主要临床表现按照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程度[4],可以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祛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被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根据主要包括[5]:(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发性疾病;(2)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3)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杆菌比值(成人参考值为1∶3),但正常参考值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建议采用康白教授的标准(3∶7);②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发现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③李兰娟院士实验室采用双歧杆菌与肠杆菌(B/E值)DNA拷贝数的对数比值,粪便定量PCR检测B/E
热门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