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
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
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
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
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
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
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
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
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
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老是这样……
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
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
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
这个声音就会出现。
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
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
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
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第二,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说回到曾奇峰老师的来访者。
她认为真实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长期“不够好”的引导下,
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给自己90分。
但曾老师说,他不愿意给她90分。
如果这样,他就变成了和她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以后,她会继续带着对自己10%的缺点的厌恶活着,影响她享受自己的本该有欢愉:
我成绩不错,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细心,但我没有大局观;
我这次做得很好,
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好……
这10分的“但是”,
总会紧紧地跟在自我满足后面。
使得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第三,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
在职场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
却是关系的杀手。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
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
当我们用优秀自我要求时,
也会用功利性去评价别人,
习惯性地过滤非优秀的特质。
挑剔爱人的无能,
谴责孩子的错漏,
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
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
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
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
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
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
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
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最后,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
这时,抑郁、颓废会诞生。
因为无论怎么做,
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
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
因为别人很优秀,所以要去恭维。
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
因为除此之外,
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
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
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
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
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
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
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热门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