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高考// 高考重压下的“残疾教育”
编辑:ddayh.cn
高考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但像我们国家如此重视、如此倍受关注应是独一无二的。它成了几乎所有的家长、考生的凯旋门或地狱之门。有多少家长和考生在此门前和门后如履薄冰浴火重生,甚至命悬一线。如愿的踌躇满志大宴宾朋,不如愿的如丧考妣无脸见人。以至高考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多少人和机构以服务于高考为生存手段,与此有关的产业内容繁杂而庞大,有专门编写和卖各种辅导材料的,有专门进行各种类型的考前辅导和押题的,有专门从事高考励志演讲的,甚至还有帮你作弊的。唯独学生的心理教育尤其是考前心理辅导没有引起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园上小学的课,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上高中的课,高中上大学的课,大学补幼儿园的课,大学毕业补做人的课。这段话真实呈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的孩子刚进幼儿园就要学习认字算数背唐诗,上了小学开始有做不完的作业,许多家庭必须有一名家长陪着实际是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小学的题高中毕业的家长不会,高中的题大学毕业的家长不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就会如释负重如获解放,开始像幼儿一样迷恋于网络和游戏。大学毕业却发现自己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不懂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有的出现找工作难、恋爱难,有的甚至无法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病人。
?
我们的老师家长从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关注他的成绩,上学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各种考试如月考、季考、期中、期末名目繁多,考试分数成为唯一评价孩子的价值尺度。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高压下长大的。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单一,除了作业就是考试。就这样,他们一步步逼进高考,那个最终确定其是强是弱、是好是坏,甚至是生是死的大门!
然而,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青春期又被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在初高中阶段,一个青少年要完成从一个“孩子”到“大人”的转变。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体验爱和关怀,要形成明确而同一的自我意识。但这些都被作业、考试和分数所淹没了。
整个社会对高考过分的功利色彩和高压氛围,让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如果这个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童年,且家庭比较健康,他或许有能力应对,获得不错的心理发展。如果这个孩子童年缺乏照顾或过度照顾,加上家庭关系不良,他本来脆弱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但高压的学习生活环境使这些问题隐而不显,直到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学生的压力成几何数增加,最终他实在扛不住了,一个小小的诱因使问题突然爆发。常见的问题如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严重的会出现逃学、不出门不见人、迷恋网络游戏、人格改变、抑郁症甚至精神病。笔者每次接诊这样的来访者都会深感无奈和痛心,而这样的来访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之势。
当然,并不是说“应试教育”完全错了,而是我们这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过分功利的“成功学”观念和教育理念错了。有的教育学家提出要追求“没有残疾的教育”,这种理念所倡导的是: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哪怕是那些被现行教育的公认标准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这是人所拥有的天赋。教育应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象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促进人的社会化的目标。
?
要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陈旧观念谈何容易!而且在这种观念下所实行的“残疾教育”又都“以爱的名义”。因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尤其重要了。作为学校不应仅仅是指定几个心理辅导老师、挂上“心理咨询室”的牌子、搞几场心理健康讲座应付上面检查,而是真正组建一支过硬的心理辅导团队,加强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制定科学、规范、严谨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认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