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我们更容易被长得像我们父母的人吸引吗? 尽管我们可能会被和我们有共同生理特征的人所吸引,因此也会被长得像我们父母的人所吸引,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说法远不科学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容易被长得像父母的异性所吸引。 这个理论由奥地利神 经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个多世纪前首先提出,他将其称为男性的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荣格(Carl Jung)则对女性提出了与之相似的理论,并称之为伊莱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这些理论认为,所有 3 到 5 岁的男孩都对他们的母亲有性欲,而女孩则觊觎她们的父亲。 如今,依据教科书上的科学标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和荣格的伊勒克特拉情结经常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些理论在心理学课堂上常常受到批评。因此,也许我们应当对任何声称这些观点是事实的研究持怀疑态度。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苏格兰研究员大卫·佩雷特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往往更青睐与自己母亲长相相似的女性,而女性更喜欢与父亲长相相似的男性。 这些发现后来在 2002 年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上发表为一篇题为《有其父必有其夫》(Like Father Like Husband)的文章。 但对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探究表明,研究人员们对这一研究给出的解释似乎值得怀疑。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观看了持续时间只有几分之一秒的陌生男性和女性的照片。 参与者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照片中,其中有一张照片是自己的,只不过这张照片上的自己被修改成了一个长相相似的异性——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自己。 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们认为这些经过修改的照片特别有吸引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这些照片让受试者想起了他们的母亲或父亲。 然而,研究人员的解释并不一定就验证了弗洛伊德的观点。 我们的确可以说,受试者在这些面孔中看到了自己异性父母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这些发现也的确可以解释为年轻人会以父母为模型来发展对异性的偏好,但这种解释有一个漏洞:长得像我们父母的异性,也长得像我们自己。 毕竟,平均而言,我们与母亲共享半数的遗传物质,也与父亲共享半数的遗传物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很多特征,比如瞳色和发色。 那么,人们喜欢这些被处理过的脸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与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相似,还是与自己相似?或者仅仅是因为这些照片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感觉更熟悉? 众所周知,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有种普遍的偏爱。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曝光效应",即人们仅仅因为熟悉某样东西就会对它产生好感。 因此,通常我们更容易认为与我们自己相似的面孔更好看,也更容易对其产生同情心。在对一个大学班级的 130 名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4 名女性扮作学生分别参加了 0、5、10 或 15 节课。她们都没有和学生互动。 之后,研究人员给班上的学生展示了这些女性的照片,并让他们给这些女性的长相打分,结果发现,上更多课的女性更具吸引力。 研究还表明,在情感评价和伴侣选择方面,许多外部特征明显更为重要。 这些包括年轻和健康,尤其是皮肤的外观;典型的性别特征,如有棱角的下巴或大眼睛;以及负面的生理特征,如强烈的不对称或肥胖。 2015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 44 名异性恋男性根据照片对 266 名西班牙女学生的吸引力打分,他们发现面部匀称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一种特质。这一指标被认为代表了年轻和健康,是生育能力的潜在标志。 除了身体特征,类似的教育水平、社会环境、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会令我们相互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自己相似的伴侣往往也与我们的父母相似,这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与父母有很多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Dicks, Lynn. Like father like husband. Retrieved from New Scientist website: http://t.cn/AiQOIMZv [2]Mu?oz-Reyes, J. A., Iglesias-Julios, M., Pita, M., & Turiegano, E. (2015). Facial Features: What Women Perceive as Attractive and What Men Consider Attractive. PLOS ONE, 10(7), e0132979. http://t.cn/AiQOIMZP [3]Zajonc, R. 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224–228. http://t.cn/AiQOIMzk 作者:Martin Gründl & Sara Goudarzi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