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过不去的往往不是坏心情而是「不允许」
编辑:ddayh.cn
让人过不去的往往不是坏心情,而是「不允许」自己拥有坏心情
某一次带领大学生的工作坊,结束后,我收拾东西正准备离开,一位女同学走近表示有些问题想请教我。
这位大二的女学生告诉我,她已经莫名心情不佳三天了。她觉得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跟室友诉苦,室友要她别想太多,带她去逛夜市、吃东西,但状况依旧。她打电话回去给母亲,母亲说应该是最近压力太大了,要她多运动、早点睡,别想太多就好了。
只是,情绪不佳的状况仍没改善,今天早上甚至有股冲动想去搥墙,试图发泄痛苦。她告诉我,她完全想不出来有什么事件引发了这个情绪状态。的确,如果知道问题的来源,或许会让人安定一点,问题是,这心情不佳的感觉来得十分莫名。
--
「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心情不佳?」我想进一步探索。女孩瞪大眼看着我,我知道她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试图澄清我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说,你觉得这个心情不好,比较像是哪一种情绪?在身体上会有什么感觉,脑袋里常伴随什么样的想法?」
女孩想了一会儿,仍然无法回答我的问题。通常这时候,是因为当事人还没有和自己的内在连结,不曾向内去聆听自己的感觉,正用脑袋里的理性逻辑要回答我的问题。
脑袋与身体感受的长期疏离,是现代人的通病。于是我引导她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内部,感受一下这份心情不佳的感觉显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以及,用什么方式呈现。
「在胸口,有一股又一股的难过一直涌现。」我继续引导她去观察与描述这份感觉,并注意此时脑中浮现什么画面、情境或事件。探索了一会儿后,这份难过的感觉还是一团谜,来源不明。
--
话锋一转,我问:「你喜欢你自己吗?」
「喜欢,当然喜欢!」女孩回答得颇为肯定,我示意她多说一点。「我觉得我是个很乐观的人,同学常常遇到一些事情会想得很负面,我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或许我还蛮少根筋的。」
「在我国小时,爸爸妈妈吵架闹离婚,当时我有点担心如果没有父母一方该怎么办,后来,我想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离婚就离婚,反正跟谁住都可以生活。」她跟我说了些家里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应该算是很乐观的人吧!」她再度强调自己的乐观,接着说:「可是,怎么会突然心情不好?以前都没有这样过!」
听完之后,我停顿了一下,看着她,放慢说话的速度,问她:「你不允许自己心情不好,因为你是个乐观的人,是吗?」
女孩看着我,陷入沈思。一会儿,眼眶泛泪,她说:「好像有一点是这样……我讨厌自己这样,我不要自己这样!」我相信不只一点点,对她来说,一个乐观的人,是不可以存在太久或太多负面情绪的。
难过,是她真实体验到的负面感受。因为不允许自己处于难过状态,但这难过是如此顽固而无法顺利摆脱,带来的焦虑、恐慌或沮丧,更强化了她的负面感受,甚至凌驾了原来的难过情绪。
--
我开始怀疑,她说自己是个乐观的人,抑或,其实是她觉得自己「应该」要乐观。
表现乐观可以帮助这孩子,在尚年幼时有效因应父母纷争冲突时可能带来的恐惧与不安。换句话说,所谓习惯「往好处想」的乐观态度,顺利地让她将儿时面对父母分离应该有的情绪给压了下去。
所以,长久以来,她是不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就算有着挫败、沮丧、愤怒或焦虑等不舒服的感受,也不可能让它们在自己身上停留在太久,会立刻用「往好处想」来与它们切割,藉此肯定自己是个乐观的人。
于是,「应该要乐观」就此成了异次元切割刀,但这一次,切割刀失灵了。由于长期与自己的内在与情绪疏离,难以招架庞大的负面情绪袭来,越用力、越沮丧,越用力、越无力。
很多时候,情绪会逼着你得正视它的存在,它想要告诉你一些事情,如果你试图忽略它,或者用各种方式对抗它,它便会铃声大作,让你更加不得安宁。
我告诉这女孩:「长久以来,你的乐观帮了你很多忙;然而,它也使你不允许自己处在负面情绪中,因为你认为你不应该难过、沮丧。然而,真正的乐观,不是没有坏心情,而是即使心情不好,依然能够允许它的存在,同时正向看待心情不好的自己。」
「正向看待心情不好的自己?」女孩在口中喃喃自语。「是的,请你暂时允许这份难过情绪停留在你身上吧!给她个位置,时时觉察与关照她,或许,它会要你从它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或者想提醒你一些事!」
时间有限,我只能点到为止,或许她有足够的智慧去领悟到这些道理。
--
我时常在演讲或工作坊中,要学员从身体感觉中去指认出自己的情绪状态。有部分的人可以做得到,有部分的人完全没有感觉,也有人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那些习惯用脑袋去思考,而非用心或身体去感觉的人,特别难以掌握所谓的情绪状态,其实是一种本体感觉的体现,我们只不过是用各种情绪形容词并配合情境脉络去标注这些生理反应。因此,找回与身体的连结,常是学会情绪自我照顾的第一步。
一旦我们认定自己是个理性、乐观或正向的人,我们便陷入了一个既定框架中,亦即不允许自己拥有负面情绪。于是,当心情不佳时,我们便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对抗,长时间地自我消耗,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状态能够符合身上那些「理性」、「乐观」或「正向」的身分标签。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曾与我分享,他时常被他的另一半给惹怒,总是要大半天才会气消。而当他学习去与自己的内在连结,深刻觉知与关照自己的情绪状态时,才猛然发现,事实上,另一半所带来的愤怒情绪,事实上只占了他的负面情绪的一小部分。真正令他卡关的,是他总是处于自责之中:「我是个成熟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容易被激怒呢?」
「成熟的人」这个身份标签,反而成了他面对与处理情绪的绊脚石。
试图与负面情绪对抗的结果,自我责备加深了原来的不愉快,不但没让情况好转,反而带来更多的无力感,如此便消耗了原有的力量,而无法将更多力气用在与另一半的沟通协调与冲突解决上。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够允许自己拥有各种感觉,迎接正向情绪外,也允许负面情绪有个安顿的空间,并自在地与各种情绪状态共处,同时把对抗情绪的力量拿回来,放在真正能够帮助自己追求成功快乐或解决问题的事情上。
(本文撰写与2017年5月18日,文中案例已经充分改写)
作者
陈志恒 /咨商心理师、学校辅导教师,小时候立志当上教育部长,长大后只想开个快乐电力公司。喜欢与人相处,却患有权威恐惧症,常以正经严肃的形象见人,却被学生视为谐星。内心住着不安分的灵魂,不学无术,爱凑热闹,写作、演讲、工作坊......什么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