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是放不下?因为我们没有为情绪腾出一
编辑:ddayh.cn
为何总是放不下?因为我们没有为情绪腾出一个足以安放的空间
2017-07-15陈志恒
生活中,大多数的烦恼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担忧的事情中,有很多其实还没有发生。如果忧虑的是那些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似乎很蠢;而注定会发生的事情,提早忧虑也无法改变什么。问题是,我们根本无从判断是否会发生,面对这些不确定,最好做法就是「放下」。
「别想了,该睡了!」、「忘了过去那段情感纠葛吧!」、「出去走一走,散散心,转移一下注意力。」每当你挂念一件事情,久久不能释怀时,你便时常这样告诉自己,身旁的好友便会如此安慰你:「放下吧!」。事实是,没那么简单。
明知道继续挂意着也于事无补,只会打乱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调,但怎能说放就放呢?尤其是,如果你是个常为小事焦虑、操烦的人,更是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放不下」。不是不愿意放下,而是做不到。
真正放不下的是忧虑情绪本身
为什么放下那么难?因为,真正放不下的,不是那些让我们感到忧虑的事情,而是忧虑情绪本身。
很多时候,不管你去想或不去想那些令你感到忧虑的事情时,它们总会以情绪感受的形式,提醒着我们不得不去在意它、关注它。
情绪就像关不掉的人体警报器,一旦铃声大作,就会持续响着,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别忽略它。于是,它们总是透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脚冰冷、全身发抖、胃痛胸闷等方式,把我们给搞的疲累不堪,特别是焦虑、担心、忧虑或恐惧等感受。
我们已经知道,情绪不论正面或负面,都有其价值;不是要带给我们更多力量,就是要指引我们一个新方向。因此,当恼人的负面情绪袭来时,最好的因应之道便是允许它们存在,不带对抗地给它们一个存在的空间。
问题是,我们通常没有为这些恼人的情绪准备一个可以安放的内在空间。
否定情绪的教养方式
大多数的人,从小就不知道如何妥善因应负面情绪。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大人常是不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的。
每当孩子表露负面情绪时,大人会说:「不要难过」、「不要生气」、「不要激动」、「不要担心」、「别想太多,不去想就好了」、「勇敢一点,别哭了」。看似在安慰,实则是否定负面情绪的发生。
我曾看过一个年幼的孩子跌到了,膝盖擦伤,放声啜泣,母亲连忙跑过去哄着说:「乖!别哭……」又说:「不痛、不痛!」、「没事了、没事了!」彷佛这么说之后,就会真的不痛了,没事了。
然而,真的就此没事了吗?大人不自觉地说出否定情绪的话语,让孩子学习到不能拥有负面情绪,乖孩子是不该感到生气、难过、痛苦或悲伤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学到了去批评这些负面情绪。
如果表露或感受负面情绪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该拿这些负面情绪怎么办?只好试图把它们给隐藏住、压抑住,或者试着去对抗它们、排拒它们;不论如何,都是在自我消耗。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因应负面情绪的习惯反应,我们不再有其他选择。
否定负面情绪的后遗症
这种否定负面情绪的教育方式,常会带来几个后遗症。首先,孩子始终学不到,如何在心里面给这些情绪一个可以安放的空间,允许这些情绪存在。如果我为某事感到十分担心,但我没有为这份担心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我当然只能时时刻刻带着它,让这份担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直到事情被解决、离我而去为止。
第二,孩子学习到,拥有负面情绪是有问题的。于是,我们会尽可能地远离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力地去闪躲、对抗、排拒、压抑或忽略那些负面情绪。而情绪是通过身体感受让我们觉察到的,如此,我们也会与自己的身体感受越来越疏离,无法敏锐地觉知自己当下的状态,就像头脑与身体断了连结一般。
当你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常不知不觉,当然也无法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难以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进而在与他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连结时发生困难。通常仅只与表面的互动,无法与他人交心,更不会有内在的温暖交流。
同时,你也筑起了一道高墙,不让他人靠近你,别人也难以理解你。一旦,当你遭遇强大的困顿、冲击与挫败,而难以一人独自承受时,将无法透过有意义的人际连结帮助自己疗伤止痛。
重启自我连结,为忧虑腾出一个空间
其实,我们都该学习与自己的内在重启连结,途径便是去感受与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多在自己的情绪状态中停留久一点。例如,当你感到忧虑时,请观察你的忧虑,同时好奇地问自己:
「这份忧虑在身体上的感受是什么?」、
「这份忧虑有多大?强度有多强?跟以前比起来如何?」、
「这份忧虑是如何来的?如何持续的?」、
「过去在什么情况之下也曾如此过?持续了多久?」、
「什么时候忧虑的感觉会好一点?什么时候糟一点?」
每当我的个案告诉我:「我不能再难过了,我得振作一点」时,我反而会说:「让我们好好讨论你的难过、感受你的难过吧!」我试图引导个案去认可这份情绪,并允许这份情绪存在,以更深刻地与自己的感受连接上。
于是,你便能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的空间。
事实上,并没有哪个实际的物理空间可以真正存放你的情绪,那只是一种允许存在且与它共存的感觉罢了!当你有意识地指认出它们,认可它们的价值与重要性,同时不再刻意排拒它们时,这一瞬间,你的心理空间变大了,足以容纳这些情绪,让它们安处在心灵一个安全的位置。
如此,你便能真正做到放下了。因为你知道,这些情绪可以安全地存在,需要时随时可以启动,但不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弄得你近乎崩溃。
(本文撰写于2017年7月9日)
作者
陈志恒 /咨商心理师、学校辅导教师,小时候立志当上教育部长,长大后只想开个快乐电力公司。喜欢与人相处,却患有权威恐惧症,常以正经严肃的形象见人,却被学生视为谐星。内心住着不安分的灵魂,不学无术,爱凑热闹,写作、演讲、工作坊......什么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