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感触,学习做妈妈不如先学习做自己
编辑:ddayh.cn
10年跟拍5个孩子,反差巨大… 来自凯叔讲故事 00:00 15:20
凯叔说
kaishushuo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作者? |?九月???主播 | 羽洋
最近在刷一部央视纪录片——《零零后》,
这是中国第一部连续10年
跟踪零零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
一共五集,浓缩了10年里5个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成长历程。
虽然有人说,所选的跟踪对象太有局限性, 然而,做父母的这颗心,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十年前,他们在担心着孩子的这个那个。 十年后,万万千千的父母 又在经验着同样的困境与挑战。
镜头在时间的长河里轻巧切换着, 看到眼里却沉重无比。
父母和孩子的"较量与争斗", 不动神色,却又动魄惊心。
整部纪录片揭露出每一个中国家庭 可能都在发生的许多事……
于锡坤:妈,你什么时候离开我
第一个出镜的叫于锡坤,12岁。
小时候的于锡坤非常可爱,扔玩具, 扔掉小伙伴的鞋,差一点"烧掉"厨房……
面对这个世界, 小小的他看起来那么的理直气壮。 然而,十年后,镜头里的他满脸颓废和茫然。 即便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表现得毫不上心, 毫不在意。
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锡坤有一个完美妈妈, 她对锡坤表现出了无条件的耐心、包容和爱。 而她的包容与爱却似乎也有边界—— 锡坤喜欢魔术,她一边支持, 一边又担心学魔术不足以让孩子生存; 锡坤想当科学家,她一边鼓励, 一边希望他多与人相处, 为了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 替孩子报了夏令营。
她在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孩子 独自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失望。 在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 哪怕儿子只是教室门口一个回头, 便立刻跑上前去。 孩子参加夏令营, 妈妈还"远程操控"孩子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一个没有界限,一味占据着孩子的妈妈, 导致了什么后果?
这个孩子, 整个童年的忧虑都被妈妈替代消化掉了。 他长大后,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更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 他12岁了,仍然是妈妈的小宝宝。 视频后面,锡坤自己也说了: 我和妈妈一起玩游戏,很舒服。 安全得像在子宫里。 他甚至自己跟妈妈说, 他想回到妈妈的肚里子去。 妈妈听到的是感动,我听了只觉得心惊。 一个只愿意停留在原生家庭里面, 不去尝试,不往外走,不长大的孩子, 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问锡坤: 你长大了,你觉得对妈妈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锡坤答:对妈妈意味着要离开我。 妈妈问:谁离开谁? 锡坤再答:你离开我。 所谓长大,是孩子要离开妈妈,离开家。 然而锡坤对妈妈说:"你离开我"。 他说得未尝不对。 他在等妈妈离开。 不清楚锡坤的父亲到底如何缺席的。 仅看母亲跟儿子的互动就能确定, 若这位妈妈一直没跟孩子厘清界限, 始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孩子身上, 那么她的孩子将一直"忠诚"地配合她, 停留在一个小婴儿的、需要被照顾的状态, 无法真正长大。
谭雨萌:爸,我长大了,别追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 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女孩。 纪录片中的父母认定, 跟大女儿萌萌的不断冲突, 就是因为小女儿柚柚的出生。 然而在我看来,二胎更像一个烟雾弹。
两个年龄差十多岁的孩子, 她们并无真正的冲突发生。 父母对大女儿萌萌的担心, 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镜头一上来, 就是父亲和女儿在车里"对话"的场面。 噢,不,那不叫对话。 那该叫"爸爸的独角戏"。 他一个人絮絮叨叨说了很多。 然后,镜头很残酷地对准了 女儿萌萌耳朵里塞着的白色耳机。 她并没有在听。一句都没有。
所以,这是一个缺席的父亲和冷淡的女儿吗? 父亲早期没有陪孩子,活该女儿不甩他? 可视频往后进行,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爸爸, 比之于现在很多缺席的父亲, 给他打两百分都不怕他骄傲。 不惜自毁形象, 如同一个大孩子,陪女儿游戏。 每每都是一眼的宠溺凝望着女儿。 题目不会陪女儿解。 女儿和朋友们在前面跑,爸爸在后头追。
这背影莫名喜感。 乍一看觉得好笑,笑完莫名想哭。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朱自清的《背影》吗。 笑着笑着,不觉已经泪目。 宝贝女儿其实早已在告诉父亲: 爸,我长大了。别追了。
这个13岁的姑娘涂指甲油,玩直播, 直呼自己妈妈是大妈。 她坚持要配大框眼镜, 还跟老爸说"你不懂我的触"。
比起跟家人亲近, 她更愿意把自己的房门关紧不被打扰。 耳机一戴,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世界。
女儿在跟父母"划界限", 可惜,父母更倾向于把女儿的长大, 看成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持续要去越界。
这对善良的父母,不仅要去越界, 矫正女儿的"长大",还在持续出让自己的界限。 母亲提起女儿小时候的可爱,就忍不住哭泣。 父亲也怀念:她小时候比较乖的, 我们说什么话她都会听。 他们就是无法接受女儿已经长大了的事实。
萌萌的这句话,道出了背后真相: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因为我难过, 可能是我长得太快了吧。
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孩子?
视频中另外一位家长说: 孩子大了,你们就少说话,做饭去。 萌萌的父亲听得满脸忧伤。 他不是不知道,孩子会长大。 他也期盼着女儿长大。 只是当事情真的发生时, 是那么的叫人猝不及防。 原本以为孩子还那么小,那么幼稚, 那么的需要自己,忽然有一天,就长大了。
这种觉察,有时候甚至要经历很多冲突后, 父母冷静下来才能慢慢感受到。 我认识一位家长, 他前两年就为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大伤脑筋。 直到后来,他看开了,开始带妻子出外旅游, 管好自己的事, 同时把女儿的事交还给女儿自己, 结果跟女儿关系反倒变好了, 夫妻相处的时间也多了。
也许萌萌的叛逆、不听话, 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成长。
放手的妈妈VS不放手的妈妈
后面两集里,一一和辰辰, 她俩的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辰辰是整个纪录片里最孤独的孩子。 她并不复杂,一直在等的, 不过是一个愿意接纳她的人。 这个人,本来最该是她的妈妈。 可是,妈妈却一直在看外星人 一样去看自己的女儿。 她的用词是:"古怪。" 她还说,女儿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言下之意。这么多年过去了, 女儿一直是那个怪怪的问题小孩。 而辰辰在10年后, 却日益成为了妈妈眼中的"问题"少女。 她不愿和人接触,回避甚至排斥人际关系。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无非是因为外部世界的触碰, 始终让她不舒服,不自在。 或者说白了, 最亲近的人,拥抱起来是会痛的。 我们不知道这个父亲从未曾出现过的家庭, 究竟经历了什么。 仅是妈妈越界性的无声评判, 妈妈攻击性的贬低和不接纳, 都在给孩子制造不适感和不安全感。 孩子于是宁愿缩回自己的壳子里, 把界限的墙,夯得死死的。
相反,一一的妈妈做得很不一样。 她从小就很特别。 摄像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和别人玩儿? 她答:因为我就喜欢这样玩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能想得到吗? 这是一个3岁小孩嘴里说出的话。
这样的小孩,她有怎样的妈妈? 恬淡,安静。别人口中女儿的"毛病", 到了母亲这里,并不算什么事儿: 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这样类型的,更爱独处的。 所以,一一的状态,在我们眼里蛮正常的。 说完,她笑起来。
丝毫未曾因为外界对女儿的评判而焦虑。 十年后,一一仍然没有变得更外向。 然而,13岁的年纪,她却好似一个智者。 在该与人交往的时候, 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社交。 不逃避,也不讨好。 对于做自己,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笃定。 这个女孩思维清晰,界限清楚,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不喜欢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在她的眼角眉梢,举手投足,无比安然、自在。
仅从视频看,这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一个的特别的,而最大不同是: 一个孩子被妈妈认定是自然的、无碍的。 最后,她依然那么安然和自在。 而另一个孩子被妈妈认定是古怪的,有问题的。 最后,她承受了同龄人都无法承受的孤独。
《零零后》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残酷方式 告诉我们: 当亲子间的那条界限开始模糊, 当一方用力,一方忍着痛受力, 结果都是不和谐、不美满的。 如果我们能够试着守护好彼此间的界限, 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
首先,不妨学着跟孩子在情感上保持距离。 过多侵犯孩子的领地,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 并非就是好事。 它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很难真正离开父母,走向独立。 同样,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长大, 也是一种情感上的过度干扰和侵占。
再则,请允许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决定, 承担他们自己行为的后果。 如果连孩子在夏令营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妈妈都在"远程操控", 这样孩子如何才能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谓界限,就是在人际关系中, 哪些事是我该负责的事, 那些事则不该我负责。 搞清楚这些,孩子才能真正学会, 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担负责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不要执着于孩子的"问题", 不断地混淆亲子界限, 甚至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 试问哪个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呢?
说到底,解决亲子间界限问题的最终办法, 是父母要接受终有一天要跟孩子分离的现实。 要知道, 无论一个孩子多么温顺、乖巧、体贴, 有一天,她/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转身, 去走自己的路。
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亦只能陪伴孩子走过生命中的一程。
我们根本无力为孩子提供一切保护 ——免除危险和痛苦,成长的磨难, 时间的侵袭,老年的到来,死亡的降临, 更不可能策划好孩子整个的一生。
越长大,孩子就越需要独自面对 所有的丧失、离别, 并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成长的疼痛。
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好在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切尚未定局。
作者:九月,资深早教从业者,自由撰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个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