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今天开着车送孩子上学,一条新闻弹了出来,我相信每个看到的人都为之一震:
监控画面显示,车流中一辆白色轿车开着双闪停在路中间,数秒后,轿车左侧车门打开一名男孩从中迅速跑出,一名女子紧随其后,接着男孩纵身从大桥一跃而下,毫无犹豫!”
我们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过程!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会被这个孩子的决绝所触动!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而跳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跳下去了。
当我们还在痛惜、还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剧发生?
还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过激,心灵如此脆弱?
还在问这个妈妈会一辈子活在自责中,她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在这么多的问题还没有结果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对!指责、指责还是指责!
他们这么快就忘了,是什么害死了这个孩子?
不正是这样那样的指责么?
是的,您没看错,指责孩子的点赞27万和10.3万!
但更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认为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她不知道,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都发生过什么。
记得上个月也有个新闻:一个19岁男生在长江大桥上,与这个世间做出了诀别。
跳桥之前,他打了个电话给他妈妈,如今听来依旧令人唏嘘:
“妈妈,我做错事情了,你不要说我,也不要骂我。
您别来找我了,也别想我,您和爸爸养我这么大,
我没能报答你们,只能来生再报答了。
我走了,不要来找我。”
然后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惩罚到底有用吗?
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出了不当的行为,你们会惩罚他,会骂他打他吗?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还是会选择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但是,惩罚到底有用吗?
我们来听听专职从事儿童反侵害教育6年多的张永将老师怎么说:
“惩罚有时会产生立竿见影的行为改变, 但是大部分家长的惩罚却适得其反”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是:在有限的情况下,惩罚会非常有效。例如惩罚可以阻止自闭症儿童自我毁灭的行为。”
“如果惩罚合乎逻辑,那么它就更可能有用,符合逻辑的意思是,与孩子不可取的行为密切相关的惩罚,而不是不相干的惩罚。"
“比如小朋友把玩具落在楼梯上,那么符合逻辑的惩罚是他一个星期不能玩这个玩具。而不是把他打一顿,或者语言攻击小朋友的人格。因为,涉及到疼痛、羞辱的惩罚,长期来看是无效的,受到惩罚的孩子可能会继续做出不当行为。"
张永将:“在受到惩罚时,孩子的生存本能会促使他们逃离避惩罚或避免进一步的惩罚。比如,孩子会有攻击性行为。惩罚还会使孩子感到恐惧或忧虑,从而妨碍他们学习更可取的新行为。
如果逃不掉惩罚,孩子最终可能会放弃尝试逃跑和反抗,陷入彻底的绝望中。
对惩罚性命运被动的接受,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称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模式。”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
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日久天长,孩子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彻底陷入绝望当中。
欣赏自己的孩子,包容他的不完美!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的问题: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在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评判标准: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但划着划着往下看,就在屏幕的最底下,有个回答令小C陷入了沉默:
“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是啊,当父母总向孩子说起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时,却没有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不是比自己更为优秀。
曾经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对方打分,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
所有妈妈给孩子打出的分数,最高是8分、7分,基本都是不及格。
妈妈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爱哭爱闹,挑食不讲卫生,种种小毛病一一细数。
可是当妈妈们,听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瞬间就哭了:
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
“妈妈很漂亮”
“妈妈很辛苦”
“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
“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
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得无可挑剔。
看到这一幕,妈妈们说,自己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惭愧。
原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考高分,不是孩子能挣多少钱,而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
支撑起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爱的滋养。
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班,不是学区房,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
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父母子女一场,有今生无来世。
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
“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
“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
“我爱你,与你结不结婚无关”……
孩子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悦父母,也不是为了模仿和重复父母的人生,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生存,独立发展,活出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承担一些义务,那就是:保护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抚养孩子长大,尊重孩子的自由,以及在他准备离开时松开双手。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