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由于各种压力增大、不良环境刺激及个体人格的缺陷,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成沉重的家庭照顾负担和社会生产率损失。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每年自杀的案例,绝大部分存在抑郁症状;在一些恶性伤人案件中也存在抑郁症的影子。因此,做好抑郁症预防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其中早发现、早就诊就是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患者和家属对抑郁症存在很多的误解,现总结归纳如下:
1. 抑郁症必须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只要具备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且符合功能损害和病程标准,排除可能的躯体病变基础,抑郁症诊断就可以成立。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和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自杀意念或行为都不是抑郁症诊断的必备要件。
自杀往往是极端悲观绝望、痛苦情况下的选择,这时候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感觉不到任何快乐和价值,所以,我们万不能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就医。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都是极为重要的。
2. 抑郁症是不是只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自杀意念或行为?
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抑郁症的症状非常复杂、多样,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变异性,每个人的症状表现可能截然不同。而且存在一些非典型抑郁症,比如,多食多睡;极度疲劳和肢体沉重(铅样瘫痪);烦躁不安、易怒。
CCMD-3中有“隐匿性抑郁症”(未获得国际公认),患者的典型表现是显著的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包括肌肉酸痛、头痛、针刺感、腹泻、便秘、腹痛、心慌、胸闷、气短、心律不齐等,没有的躯体病理改变基础,也就是躯体检查是健康的。
所以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情况,反复躯体检查和治疗无效,建议去当地医院看一下心理或精神科门诊,以免耽搁了治疗,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3. 抑郁症是不是只有重症抑郁症?
肯定不是了。DSM-5中,列举了抑郁症的以下分类: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
重症抑郁症、持续抑郁障碍(心境恶劣)、经前期心境恶劣障碍、物质/药品导致的抑郁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抑郁障碍、其他特定的抑郁障碍、非特定的抑郁障碍等。
其中重症抑郁症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常见的典型抑郁症,就是持续严重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自杀意念或行为、无价值感、缺乏自信、回避退缩等。
值得关注的是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和经前期心境恶劣障碍。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是一种新的诊断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在青春期少男少女中尤为严重,该分类用于诊断从儿童到18岁之间表现为持续的易激惹和频繁的极端行为失控发作的患者,初衷是为了避免对儿童双相障碍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可能性;经前期心境恶劣障碍基于基于近几年有力的科学证据,经前期心境恶劣障碍被从DSM-4附录B“标准设定和轴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转移到DSM-5诊断的主体部分。
4. 抑郁症=“更年期”?
这等式肯定是不成立啦。很多中年男女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由于正值更年期,偏偏认为是更年期,由此耽搁了治疗,告诉他们抑郁了,还认为医生诊断错误。更年期不是一个严谨的学科概念,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的更年期,并且更年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更年期心身会调整和再适应,是疾病易感的年龄段,这时候容易出现抑郁、焦虑。
所以,一切还是以医生的诊断为准,不能坚持己见,随意的补充激素,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人为的干预生命的自然过程,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要延缓衰老过程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不要熬夜、不要过度使用手机及电脑;多吃点粗粮、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奶类、藻类食物;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太极、瑜伽、慢跑、广场舞都是不错的健身、健心项目。二是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些包容、爱心、善意,接纳生活的不如意,能够苦中作乐,尽量发现生活的亮点和乐趣。三是尊重生命过程,做好该做的、能做的,一切顺其自然,无需强求。
5. 抑郁症=“老虎”?
这个等式肯定也不成立了或者可以小范围的成立。首先,抑郁症只要积极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最大程度上避免复发的目的,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必视抑郁症为似洪水猛兽的不治之症,应该说,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回归正常生活,没必要恐惧害怕。
其次,如果抑郁症没有积极治疗,患者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生活环境缺陷,可能真的被抑郁症吞食、吞噬,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数在30万左右。
6. 抑郁症=“小感冒”?
这个等式也没有绝对的答案。抑郁症的治疗做到足量足疗程是极为重要的,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都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停药减量,切忌有见好就收或临时抱佛脚的思想,这对于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害处极大,而且会严重误导医生。
另一个患者常提到的问题是:抑郁症会复发吗,可不可以彻底治愈?。每一个医生都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您的问题,这一点您应该坚信。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由于病因复杂、病理机制不明确且治疗手段有缺陷,抑郁症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这是没法回避的现实。但是,随着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抑郁症的复发率;同时,作为患者应该相信自己能够作出努力避免复发,所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使复发了,也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7. 有没有治疗抑郁症的“神医”、“灵丹妙药”?
很多患者深感抑郁症的痛苦和伤害,所以希望医生能够开出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立竿见影的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医生也想要的,但是,很遗憾,目前还做不到。
尽管科学家尽量把抑郁症分类、基因型筛查等手段指导临床用药,但是,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即使两个患者在症状、病情、病程、年龄、家庭背景等方面基本一样,但是同一种药物在他们身上不一定取得一样的效果。
另外,任何药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治疗效应,病情也趋向稳定,所以耐心和信心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患者太迫切希望走出痛苦了,对医生和自己毫无信心,稍不如意,就认为医生无能,总是不按医生的处方服药、不断的要求医生调整治疗药物和剂量、不断“逛医”(到其他医院找其他医生看)。这样不但浪费是时间、金钱,而且耽搁了治疗时机,实在是太可惜了。
8. 服用抗抑郁药后的不适一定是药物的副作用?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现在网络发达,患者就医前总是百度查查相关信息,往往会发现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加上容易消极自我暗示的性格特征,在服药之前已经有了顽固的信念。很多时候,服药之后的不舒服就是这种顽固信念的结果,总是去寻找药物副作用的蛛丝马迹,过度关注自己心身感觉的变化,并将其归因为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有些不适可能就是抑郁症状或者是自然的生命过程。
当然了,抗抑郁药是有副作用的,在有些患者会产生不良反应,出现嗜睡、疲乏、无力、口干舌燥、性功能减退等。但是大部分不适可以10天内逐步消失。这些心身不适与患者的服药态度、服药认知、自我暗示、期待、性格敏感性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抑郁症的治疗效果、预后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它的不了解、误解,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够助大家一臂之力,更好的治疗,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