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原创: 欧阳翼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一位朋友跟我吐槽,她的妈妈从小到大都把她抓在手里,不准离去。以至于她四十多岁了,仍然无法离开妈妈组建自己的家庭,工作也从巅峰状态跌落。
幼年时候,父母不和,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每当她发出求助信号,甚至还未发出求救信号,妈妈都直接替她完成。
当她长大了,逐渐想要脱离父母过自己的生活,妈妈总会用各种方式来打击她的自信,让她沮丧地回到家里。
成年以后,她为了离开妈妈,和一个男人组建了家庭。夫妻之间有一点矛盾,妈妈乐见其成,最终她支撑不下去,离婚回到了妈妈身边。
点击查看源网页
这些年,她原本有不错的工作,却因各种不适应屡次跳槽,跳槽后遭遇的困难越来越多。
最近一年,她甚至不想出门去面对现实生活,已经快无法养活自己,却依旧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此时,父母风烛残年。满头白发的妈妈非常着急,在女儿门外哭着求她:你出来跟我说说话,算我求你了!
可这个时候,她最不想见的人就是妈妈。
还好,她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决心自救,坚持看了几年的咨询师,她才挣扎着从混沌状态走出来。也终于看见,妈妈会在她即将离开时挫败她,于是她带着痛苦与绝望不得不回头找妈妈。
她向我吐槽,经过这么多年终看到母女之间的纠缠。我听了她的故事,心中唏嘘。
我想,类似的母女故事太多。由于妈妈内心虚弱,对丈夫绝望,又无法独自生活,于是需要抓住女儿不放手。这种故事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是母女的“病态共生”。病态共生情况严重的家庭,要么是女儿反抗着离去,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母女两人纠缠沉沦。
我的朋友已经在反抗并脱离妈妈的过程中了。她的已经慢慢能够感受到一些对母亲的恨意,而非不自知了。
就在今天凌晨,她发微信来说:有一种很纠结的感觉。
昨晚回到家,看到妈妈对她一脸亲切的笑容,内心感受很复杂。妈妈曾经就是用这种亲切友善的笑将她攥在手心,她却是因为这种带有窒息感的爱而无法独立生活。
她感到难受,却又觉得自己任性,不知如何自处。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床了。
点击查看源网页
我了解她。于是说:你那么隐晦干嘛?不就是恨妈妈,直接表达一下会怎样?
几个小时后她回复我:当你提出“恨”这个字,我已经完全被罪恶感淹没。
然而,从结果上看,她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她终于能快速起床去工作了。
“恨妈妈有什么不对吗?我女儿就经常直接吼我,对我表达她的愤怒和不满。当我明白自己做错以后,就会正式的跟她道歉。在我看来,只有内心虚弱的妈妈,才无法接纳孩子的恨意。
所以,我欢迎我的女儿恨我,因为有爱有恨,才是完整的情感世界。有爱有恨的孩子,才是情绪发展更为完整的孩子。”
当我把以上的内容发送给她以后,我的朋友说,她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一瞬间,她意识到原来“恨”是正常的。恨妈妈没有什么不对。但此之前,她一直无法直面这个情绪。
因为“恨”是不被周围人所允许的。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妈妈付出了一切,她如何能恨妈妈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不得不自我攻击,并压抑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恨),直至走进抑郁。
恨,是用来推开妈妈的工具。
但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长大,也不能推开妈妈的孩子。
在这对纠缠的母女关系中,其实是妈妈一直都没有长大。她抓住女儿不放手,不让女儿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女儿因成长便挣扎着要离开,而反复努力也不成功,恨就理所当然会浮现出来。
“恨”是个特别有力量的情绪。它会推开母亲,让女儿有了喘息的空间。
若有一天,女儿终于成功独立,恨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只要距离适当,爱又会在母女之间浮现出来。
有些时候,唯有表达恨,爱才能变得真实。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