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1-22 16:50优质原创作者
首先,这不是一篇教你厚黑、教你不要脸的文章,所谓让人“失望”的智慧强调的是不能永远在别人的期待中自我消耗(内耗),而应该通过把控情绪重新掌握主动权。
什么是情绪?
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爱惧恨。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觉,对自己、外物、他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旁人在遭受不测时的同情、工作完成后的喜悦、考试失败后的难过……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情绪:固有动机
关于情绪的本质,学界至今争议不断。心理学家汤姆金斯(Tomkins,1970)强调,情绪是人的基本动机。后来,伊扎德又指出人的情绪具有适应性,主张情绪是一种固有的动机,与人本身的认知、知觉有关。
他强调,情绪是对外界的一种行为,可以通过一个人行为看出其情绪的先天性和社会性,分析人对社会的承受能力。
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情绪体现的内耗行为与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情感知觉有着密切联系。原生家庭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发展。
那些在家庭生活中遭受过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极端、偏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还会有反社会人格,而那些在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更加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内耗效应”严重的人一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忍受力,尤其是对痛苦的承担力,即使遭受了伤害,也不会反击,而是选择独自承受。当受到的痛苦达到心理极限时,相应而来的是“愤怒”,也就导致与人相处中矛盾更加激化。
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我”对于“应该做什么”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也是根据强大的情感动机所推动的。
当这三个“我”之间产生争执无法调和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自我则会用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也是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
那些活得压抑、害怕别人对自己失望的人,往往过分压抑自我,并且极度不善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导致自己总是陷入不平等的关系中。他们非常在乎自己能否达到别人的要求,能否让他人满意,从来不会考虑他人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
这种关注点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个体迷失自我,丧失客观分析的能力,对自己极度严苛,甚至有“虐待”倾向,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害怕让人“失望”。
如何改变?
一、改变认知,尊重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异常不是由于单一事件诱发的,而是个体对整个事件的看法、解释、认知不协调导致。
尊重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对自己的生活、事业负责的心态,也是产生自信、乐观、进取、勇气等优秀品格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在工作上、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条件,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只有尊重自己情绪,才不会被过去或旁人的失败经验所影响。我们目前的种种境遇并不是别人所决定的,也不是环境问题,根源上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得失、成败。
每一种情绪元素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害怕别人对自己感到失望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倘若真去尝试了一次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是自己夸大了情绪,别人对你失望的后果也远远没有你想象当中的那么严重。
二、建立自尊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与“蹴尔而与之”是处于一种基于外在的对于自我本身的侮辱,“弗受”与“不屑”则是对自己自尊的保护。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国的社会格局其实是以“己”为中心的,是通过家人、朋友、熟人等形式规模的格局,自尊即是自我尊重之意。
让身边的人失望根本不是问题,每个人都会让别人失望,没有不让别人失望的人。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种观点,“让别人失望了,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导致我们始终生活在一种不能让旁人失望的要求中。
接纳失望,承认失望的存在,尊重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建立自尊,才是生活的真相,更是亲密关系的本质。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