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这个词早已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有人正在为了践行它而经历内心的波折,有人正困惑于“自我接纳是不是放任自己”,还有人在苦苦寻找自我接纳的方法——对探索自我有追求的人们常常问:我知道要自我接纳,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有什么方法吗?
自我接纳的力量:
自我接纳的人,喜欢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己足够的接纳,他接纳自己的所有,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灵魂,接纳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使我们迸发出令人吃惊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在痛苦和黑暗中迷茫的自己。
什么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对自己一切特征的接受”。
“自我接纳”不是对自己的放任,而是对自己的负责。
自我接纳的目的是让自己正视并拥抱真实的自己,去进一步完善自己。
不能自我接纳或不能完全自我接纳的人,常常也无法体验到充分的幸福感和成功感。因为不能自我接纳会导致深深的自卑感,无论他们在客观上显得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成功,都是如此。那些明明脸蛋漂亮身材修长的女孩却总是想去整容,那些明明已在大企业身居要职收入不菲的男人却依然感到低微渺小,都是不能自我接纳所致,而不是他们不识好歹。
人们越是感到社会不够接纳自己,负面情绪就越严重,幸福感越降低。当人们感到社会不接纳自己时,那往往是他不能自我接纳的外化,即所谓的“自我证实”。比如一个自认为是失败者的人,在开始做某事之前就总是担心自己将再次失败,并由这种担心发展出焦虑的情绪来,众所周知的是焦虑之下人最容易犯错,于是他一次次地证明了自己是失败者。以此类推,可以想见,一个总是担心周围人不欢迎自己的人,由于过多在意周围人的反应而显得紧张不安,或太希望被人喜欢而显得曲意逢迎,或总是释放类似“我是不受欢迎的人”的信息而被别人的潜意识接收到,最后别人真的就不喜欢他了。
此外,当一个人自我接纳程度不足够时,他将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内心的纠结,从而影响他在社会竞争中的发挥,在获取物质财富、情感关系和个人成就方面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的是,以上三个因素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息息相关的。而那些自我接纳程度较强的人,有着稳定的自我观,可以对自己做出客观现实的评价,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那么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也较难接纳他人,自我接纳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成功感。此外,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类单一个体的弱小,那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其社会适应性会更好,这无疑会反过来促进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
自我接纳不需要条件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自我接纳”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多。可是有些对这个词语一知半解的人始终心存疑惑:意思就是一股脑地接纳自己的所有?可是如果他做过很多的错事乃至是坏事呢?可是如果他性格上有很多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和毛病呢?可是如果他实在没有一丝优点,差劲到极致呢?可是如果他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一件有价值的事呢?可是如果他……
人们的疑问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有条件地爱和被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肯相信,人生来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之所以被爱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只要他存在(过),他就值得被爱。当一个人还是小婴儿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爱,并且那时他确实是完美的,无论他是不是满脸满手都沾着米粒,无论他是不是将大便拉在裤子里,甚至是他把黏黏的口水沾满妈妈的衣襟,一切都不会影响他的可爱和他存在的价值。
随着小婴儿的逐渐长大,他的父母和社会逐渐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我就爱你,否则我就冷落你;如果你那样做,我就赞美你,否则我就惩罚你;天长日久之后,他便开始明白:事情有对错好坏,如果我做对或做好了某事,我就是可爱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我做错或弄糟了某事,我就不可爱和失去价值。
正是这些判断好和坏的标准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禁锢了自己的心灵。于是人们总要与周围人进行比较,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具备可比性的;误以为自我批评是大大的美德,却忘了自我批评的前提是先对自我有足够的接纳;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没想过别人是按照你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来看你的;总以为所有人都在看着你的表现,却不知道每个人都在盯着自己其实根本无暇去看别人。
人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进自己亲手架设的牢笼,距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及至再也无法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是机械地按照社会标准来衡量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就是这样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一件事是:爱自己和接纳自己不需要任何条件。无论你曾经做过什么,无论你是怎样的,拥有什么样的外貌特征、声音体味,无论你来自什么样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你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你的使命是来让这个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更多元更丰富,所以你天然地就应该被接纳被珍爱,尤其是被你自己所接纳和珍爱。
自我接纳是一个过程
有些人在自我接纳的道路上步入歧途。比如明明对自己极不满意,内心里充满对自己的抱怨和批评,却每天自我催眠般地只看自己愿意看的部分,一遍遍地强化自己的优越之处,而将那些自认为的缺点忽视或掩藏起来,满足于短暂的表面的光芒四射,像是带了一个华丽的面具在与社会互动,更像是明明在进行着一个无聊空洞的旅行,却总是假装兴高采烈乐不思蜀。这种做法实则是一种自我欺骗,除了给当事人带来各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还常常让他不得不纠结于面具被戳穿的担忧之中。
真正的自我接纳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首先是坦然正视真实的客观的自我,包括身体特征、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点等等一切与自我相关的内容,此时仅仅是正视,不做任何好或者坏的评价。就像是看着一棵树,仅仅是看着它,看到它的高度、大小、枝丫数量等,而不去评论它是否高大是否葱绿;
其次,在正视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再审视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甚至不怕来一场自我批评,但之后就要将这种不满转化为对自己的合理寄望。就像承认你内心里确实嫌弃那棵树的枝丫不够整齐漂亮,树叶不够翠绿繁茂,同时将这种“嫌弃”转化为你对那棵树的寄望,你期待它的枝丫可以更加整齐,期待她的树叶能够更加繁茂。
【资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省心理健康课教育协会会员?
州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
地方公安局心理疏导师?
在中职学校任幼师班班主任
任教《幼儿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自1991年起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关怀工作
【能力】?
有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擅长快速解决:?
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
恋爱婚姻家庭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
亲子关系;?
压力问题;?
强迫;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
学习困难;?
性心理问题;?解梦……
永远有一颗炽热之心,博爱,包容,敬业,助健康之完美!
再次,真正的自我接纳是一系列的行动,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去塑造期待中的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行动的过程,就像是给那棵树浇水施肥、修剪枝丫,以使它长成你期待中的枝繁叶茂的样子。
最后,自我接纳除了要接纳自我本来的样子,要接纳对自己的寄望,实现希望是个不短暂的过程,要接纳在完成对自己的寄望的过程中,那个可能时而前进时而退后时而又原地徘徊的自我。也就是说,当你在给那棵大树浇水施肥时,你需要接纳那大树不是立刻枝繁叶茂,而是一点一点地蜕变而来
心理咨询师张玮峪
【资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省心理健康课教育协会会员?
州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
地方公安局心理疏导师?
在中职学校任幼师班班主任
任教《幼儿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自1991年起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关怀工作
【能力】?
有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擅长快速解决:?
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
恋爱婚姻家庭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
亲子关系;?
压力问题;?
强迫;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
学习困难;?
性心理问题;?解梦……
永远有一颗炽热之心,博爱,包容,敬业,助健康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