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孩子是一面镜子,投射出我们不愿接受的自己
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简单地说,是把“自己的某种想法”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情感、冲动、愿望,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扭曲了你对这个人的看法。
当你过度投射时,你就无法就事论事地客观地看待对方,你看到的,只是你以为的样子。
看起来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自己的问题,表面上是对孩子怒其不争,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我们越不喜欢自己,对孩子的不满就越多;
我们的内心越恐惧,对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2、怎么办?停止过度投射,从直面自己开始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倔”“太怂”“太磨蹭”“太冲动”,是我们把自己的焦虑过度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做家长的我们,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给那位觉得自己和孩子的性格内向而苦恼的妈妈建议,也是我曾经一直在思考的:
问问自己,性格中内向这一面,真的只带来过负面的影响吗?
它带给我们的痛苦经历和感受中,是否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任何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都会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那么它好的一面在哪里?
内向会让一个人喜欢独处和思考,所以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内向的妈妈会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前进;内向的人更谨慎,不急于做决定、下结论,而是冷静分析、理性思考后才有所行动……
我一直都觉得,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坦然直面真实的自己,客观地认识到性格本身的力量,分辨它带来的好与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性格中的这一部分,在面对孩子时,才能更好地帮助他。
否则当孩子表现出“羞怯”“冲动”“磨蹭”……的时候,我们的着急、恼怒、焦虑,只会让孩子认为“我这样是不好的”,他就更无法从中学会和这种个性友好相处,更别提享受这种特质带来的好的一面。
更何况,孩子是一直在成长的,社交能力发展还不完备的时候,就给孩子贴各种性格标签,会不会太早了点?
所以现在在孩子面临交友困惑时,我都是一旁静观,只有当他在寻求我的帮助时,我才会给予引导。而不是会再火急火燎地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他头上。
3、还有一种投射,是我们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前几年特别流行一句话,“有一种鸟自己不会飞,于是下个蛋希望它会飞……”
因为未完成的童年期待,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会希望孩子来完成,身边有的妈妈小时候因为父母没督促,没练好钢琴很遗憾......所以现在每天软硬兼施地逼孩子练琴,而另外一个妈妈觉得小时候学钢琴太苦,坚决反对孩子学乐器……我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愿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些真的是孩子该背负的吗?
4、悦纳自己,客观看待孩子,就事论事。
当然,我说的接纳自己,停止过度投射,并不说这样就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而是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整明白了,捋顺了,面对孩子的时候,才能看到孩子本身,才能看清楚,有多少是我们的问题,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才能心平气和地客观看待孩子的问题,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毫无觉察地带着情绪忍出内伤,或者吼成狮子。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这样的我们,才能看清楚,有多少是我们的问题,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才有力量带着孩子一起,跨越成长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再进一步,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投射焦虑,变成一种力量?
我们最介意的:内向、冲动、倔、拖延……它们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也让我们成为不一样的人,它们带来过伤害,但同时也是资源和力量。
内向的人会被内向伤害,反过来,外向的人不也同样会被外向伤害吗?
真正的完美,是各有千秋。对自己承认了这一点,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各种特质,认可它们,不再排斥对抗,我们身上的每一项特质,都会成为一种工具和力量,在合适的场景中为我们所用。
我记得心理学家曾经说过: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小孩也必圆满。
藉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来自网络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