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2018年6月18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的ICD-11诊断标准,不再进行持续修订。其中,游戏障碍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分类,中国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0%;其中,男生(13%)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7%)。网瘾人群的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化等精神病理症状显著高于非网瘾群体。在对网络游戏障碍家庭的研究中发现,爱打游戏者的家庭冲突更多、家庭关系更差,而非网瘾少年的家庭凝聚力更强。
我国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成瘾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共同点是:
▌对子女的行为过度干涉;
▌子女有过错时严厉惩罚;
▌看不到子女的优点。
综上所述,网络过度使用现象较为常见,但是达到疾病诊断的比例并不高,约为1%。游戏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游戏成瘾行为高度相关。
游戏障碍的不良认知特点主要有:
?游戏的奖赏价值和理解力
游戏玩家常常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的自我价值,虚拟的游戏规则或人物互动有一种强烈的被认可和被理解感。
?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网络游戏策划者深谙玩家的内心需求,游戏规则灵活多变,往往可以适应大部分的玩家。沉浸在游戏中的使用者在这样规则中可以获取充分的自由感。
?过分依赖游戏满足自尊需要
正因为上述两个关键认知,玩家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自尊满足,激活大脑中的犒赏通路,不断强化,沉浸其中。
?游戏是获得社会接纳的手段
玩家们在游戏中不断获得快感,逐渐产生“自我实现”的假象,甚至拓展至现实世界,幻想成为职业选手的成功,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游戏障碍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家庭治疗从系统视角来理解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症状,视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扰动和改善家庭关系是治疗目标,而非聚焦于游戏行为本身。游戏障碍患者的“病态行为”其本质是应对家庭的压力,维持家庭系统的稳定,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全家。父母可能有“孩子有问题,我们暂时无暇顾及家庭的其他问题。”孩子可能会有“他们只会吵架,根本就不顾及我的感受,只有在网络里可以获得一份清净。”另一种游戏障碍患者家庭结构是,除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家庭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冲突,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父母往往齐心协力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和期待,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需求。这样的家庭一般存在较多的严苛、指责、忽略、批评,缺乏温情、表扬和欣赏。游戏行为往往成为孩子反抗父母的手段,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领地。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家庭不好玩,严肃而有压力,孩子只能躲到游戏中。
针对游戏障碍者的家庭治疗,重点在与从孩子的游戏行为逐渐切入到家庭的关系层面进行治疗,改善家庭的沟通行为模式和未解决的冲突。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