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
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
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
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
)
同源性达85%
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2019nCoV96
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
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
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
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
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
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
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
危重症患
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病情危
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二)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
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部
分患者可出现肝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
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
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
以肺外带明显。
进而发展为
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四、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
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
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
或来自有
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聚集性发病;
(4)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
指病原核酸检测阳性者。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
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
高度同源。
五、临床分型
(一)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窘迫,RR≥30次/分;
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
(1mmHg=0.133kPa)
。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