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人。
一起工作,工作任务没有及时完成,TA说“都怪同事太墨迹”。
一起玩游戏,游戏打赢了,TA说“都是因为我厉害!”
立下了减肥的flag,仍然天天吃喝躺睡,TA说“天气不好”、“身体不舒服”。
遇到这种人,你的心里是否有很多小问号呢?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种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自我服务偏向。
自我服务偏向指人们在对生活事件归因时,倾向于把积极的信息与自我关联起来,而避免把消极的信息与自我作联系,也就是把积极与成功事件归因与自我,而把消极与失败归因与他人或外部环境因素。
心理学家将自我服务偏向分为两个成分,一个是自我提升偏向,一个是自我保护偏向。
举个例子,“我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是因为我聪明努力而且优秀”,这种自我提升的归因解释可以可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形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求。
自我保护偏向则类似于一种应急系统,当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收到威胁时,该系统被启动。比如,“公司进行年终绩效评价时,我的同事对我的评价都很好,但十佳员工却没有我的名字,一定是发生了不可告人的事情”,其实在这位员工内心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没有那么优秀”,只是这种解释避免了TA直接与那个“不怎么优秀的自己”面对面。这是一种防御性的自身保护机制,避免自我形象被威胁,防止个体的自尊进一步下降。
自我服务偏向=美化自己?
事实上,自我服务偏向的归因方式是一种所有人都无可避免的认知偏向,它仿佛是一面“滤镜”,我们总是透过这面“滤镜”去看“客观事实”,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非理性扭曲。
如果这面滤镜的美化效果过于强大,就很容易影响我们对既成事实的分析和判断,进一步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决策。比如婚姻和恋爱中,如果双方都只强调对方的过失,总是纠结于“TA没有责任感”“TA没有回应我的需求”,而把自己的疏于关注或不良脾气归结于“忙于学业、工作”“爱我,就应该包容我的不足”,那么就很难改善维持一段健康的感情。也就是说,过度的自我服务偏向会使个体对现实的认识偏离实际,带来负面影响。
没有滤镜,就一定是好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
适当的自我服务偏向有助于建立自尊、自信。当一个人适当将生活中的积极与快乐归因于自己时,通常TA也能拥有更高的成长动机,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服务偏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偏向可以减少消极信息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保护个体自我的概念免受消极事件的伤害,以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个体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比如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稳定的消极自我认知,他们总是认为“做的不好,一定是我的错”、“阳光美好都是别人的,跟我没有关系”。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服务偏向较健康正常组更低,他们更倾向于注意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认为消极事件是稳定普遍的,而积极事件的出现是暂时的。
如何应对“滤镜”?
不论是自我提升偏向还是自我保护偏向,这种归因方式总是以微妙的方式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提升自信、保持自尊,促进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进而使我们有力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在人际冲突中,自我服务偏差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逃避责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这种偏向,我们才能积极从自身出发查找问题。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表现自我服务偏差时,最好的方式是反省,“我真的有这么优秀吗?是否还有不足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改善提升”。
当我们的朋友、亲人表现出自我服务倾向的行为时,可能会觉得生气、不理解,于是会反驳,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维护的。最好的方式是,等双方冷静下来,适度沟通,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改善,提升自我觉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