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哈佛大学一位著名心理学教授塞姆拉德在教学时,曾经讲过 这样一段话:“人类最痛苦的莫过于爱与失去,而治疗者要做的 就是帮助人们了解体验以及容忍生活的真实,包括其中所有的愉快和悲伤。” 我们痛苦的最大来源是我们的自我欺骗。
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在爱情里,很容易将对方化作一个个期 待,化作一个个理想中的标签,却不能够也不愿意完整地去看到那个人本身,这就是爱吗? 如果这是爱,那么这爱也没有构建在真实的基础上;如果这 爱破灭了,那也是因为,一开始就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地欺骗了自己。
我们期待对方给我们提供物质上的安全感、精神上的安全 感、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生育的配合,却没有或者不愿意去看到, 对方其实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缺陷、有局限、会陷入无力、会陷入矛盾纠结、会犯错的活生生的人。 只有我们能够更多地接纳真实,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 的,那么在给对方投注很多的期待,而这个期待又幻灭的时候, 我们才能够接得住这个幻灭,才有可能继续在这个关系里前行,去努力、去探索、去理解,去让这个关系活下去。
我并不怎么认同时下的一些教女性识别合适的男朋友或老公的指南。
那些指南一般都是二十条或者三十条,指南会不容置疑地告诉你,对方如果有以上特征,你就要迅速地将他拉黑,不要跟他谈恋爱,你们俩在一起没前途。
但我很好奇的是,如果你真的依照那样的手册,依照里面的二十条标准,对你遇见的男人进行逐一考验,符合这二十条的人有几个?
很可能,并没有一个人真的符合。
因为指南里那些标签、那些选项,是对一个产品的测评,它没有办法用来衡量和判定人。
人是复杂的有机体,是多面的。有各种情绪,有各种感受也携带了各种创伤和记忆。 我们不能说一个男人在一场争执中倾向于赞同自己的母亲而没有捍卫自己妻子的观点,他就一定是不重视、不爱他的妻子,很可能在男人的内在有非常多的纠结。 比如说他和母亲共生,从小承担着母亲的情绪。如果违背母亲,对他来说就是背叛,他会觉得极度内疚。 如果在这个时候,妻子愿意去看到男人内在的真实,愿意去 接纳这个部分,那么才有可能在接纳真实的基础上,不以攻击者的姿态,去和自己的丈夫进行心灵层面的探讨。
也许探讨了也达不成一致,但不含攻击的探讨至少是一次你们走近彼此的机会。
只有深入内心的关系才能走得远。
当一个人对你不带评判,不贴标签,而是与你共情、关注你时,你是很难不对他敞开心扉的。 如果一个妻子或丈夫愿意这样去做,并真诚地这样去做,双
方才有可能获得成长,让两性关系通过各种考验。
抱怨能改变什么呢?
攻击又能改变什么呢?
当我表妹的德国先生拒绝了她生小孩的提议后,我的表妹是去更深入地了解他,而不是一把撕下他“好男人”的标签,给他贴上一个“渣男”的标
在他们结婚的这一年多以来,他们在沟通里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了解彼此。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过年时,我接到了我表妹的电话。她告 诉我,她和她先生商量好了,准备在今年要一个宝宝,也许不那 么容易,但是至少他们去努力尝试了。
我的表妹对我说,经过了这样的恋爱和婚姻中的分歧,她学 习到了一件事—没有任何关系是完美的,没有人是完全符合期待的。
而她认为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有沟通,沟通也有回应的关 系。在回应当中,你能够看到自己和对方都在调整着步伐,逐渐向一个方向去努力。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向通过,但我们们然没有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需待真的就此幻灭了呢?
我想,与其说是期待幻天,还不如说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制造一个理想化的爱人,和我们发展关系的那个人,本来就有一些词能令我们不满意或不能接受的东西,
共同的生活,每一天的相处 定会将这部分真实呈现出来。
他不只是一个个标签,他不会只是饭票、避风港湾,保姆、生育工具,他是一个需要你去慢慢看见,慢慢感知的,和你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无论关系的最后走向哪里,无论关系是不是会活下来,无论这个关系最终能不能够达到你的期待,当我们胞着这样的心态进人一段婚题和其他关系时,我想我们都会有所获得,因为这段程,会都助我们理解生活的真实,去学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