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你是谁?好像这是一个千古难题,不知如何回答。于尘世,我们是一粒尘埃,于单位,我们是一个员工,于孩子,我们是父母,于父母,我们是孩子,于朋友,我们是知己……可作为非圣贤的凡人,我们总是跑偏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估。
比如,你对一个人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然而,这个人依然会熟视无睹,认为是对TA自由的干扰,甚至会口出恶言地认为这是让TA窒息,抑或冷酷无情地对你不管不问,任你自生自灭。
然而,对于你之外的另一个人,哪怕只是轻微的一声咳嗽,TA都以为是地震了而惊慌失措。哪怕你之外的那个人脸上有一丝不悦,TA都像戴着显微镜那样看得一清二楚,誓死保证,积极行动。这时候,你能确认你是谁吗?你是多余的人还是善良的人?TA是冷漠的人还是温暖的人?其实,这是人心的问题,更是彼之蜜糖,此之砒霜的最好版本。
有些人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件不名誉的服务,跟「神经病」、「疯子」带有歧视意味的概念想在一块儿。
歧视的念头,通常会以几最讨厌的方式呈现。
比如一个歧视胖子的人,很可能最害怕的就是自己变胖。
或者这个人还真的胖过,并且曾经因为肥胖而受到别人的欺负,这种欺负并没有让他变得仁慈,相反地,他痛恨曾经胖过的自己。
于是当他吃尽苦头,让自己瘦下来,他成了歧视胖子的其中一分子,攻击那些肥胖者,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线。
有时候这样做有效,有时候无效,反而让我们内心更加无法接受自己。
自我接受的程度,在我们很痛苦的时候,倒不显得多可怕。
因为我们很倒霉的时候,当生活一团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太多力气去攻击些什么,连自嘲都显得奢侈。
反而在距离幸福只差一步的时候,一个自卑的人,会更容易自我怀疑。
就像一个瘦下来,但内心依旧肥胖的人,他会在镜子前不断端详自己,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就要得到幸福。
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说法,这是一种存在的孤独。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欧文亚隆把这种存在的孤独,又称为「孤离」,因为这个孤独的状态,人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把自己分割成许多部份。
就像前面谈到的例子,一个曾经肥胖的人,他没有真正放下对自己的自卑,以及那段日子中遭受的痛苦、难过、愤怒、悲伤。
他只是把这一部份的自己,从人生的记忆中删除,就像撕毁几页日记,或是把那一切都抛到一间旧楼里。
越是悲伤的孤独者,他们自我隔离的墙越是坚固。
这可能是为什么有些自杀者,给人的印象是「前一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走了。」
其实在前一天之前的每一天,他都没有好过,他都在演戏,演给自己看,同时演给每个人看。
隔离久了,有时真的会忘了那段过往,甚至怀疑那些回忆,那些曾经遭受的霸凌可能不是真的,可能只是一段想象。
这是我们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有些被强暴的人,在受苦的时候会有灵魂出窍的感受,好像自己是个旁观者,受苦的是另外一个人,以减轻痛苦。
所以那些带面具的人,某个角度也是灵魂出窍的人,有的人一直回不去肉身,最后就真的步入死亡,彻底跟肉身分离。
心灵鸡汤常谈「接纳」,接纳确实很重要,接纳象征着孤离的人,把失落的自己一片一片捡回来。
但我感觉接纳太难,因为如果少了「原谅」的力量,接纳就少了黏着剂。
假设人是一个花瓶,花瓶破了一角,接纳就像把这碎片捡回来,而原谅方能把这些碎片黏回去。
所以原谅自己很难,那等于要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过去受的伤都是真的。
那些疤痕,那个讨厌的自己,全部存在过。
这就是原谅最大的阻抗,原谅形同止战,但很可能这个人多年来就是靠着这股愤恨的意志,改变自己,让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
内心渴望被接纳,但又痛恨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的软弱。
这些人,包括自己,似乎都不值得原谅。
不过,无法原谅自己,倒不是世界末日,有时,我们自己拼不回去,但可以依靠另一个人。
在我看来,能作到这一点的人,肯定是真爱、挚友无误了,或至少是个有良心且温暖的人。
可以说,原谅能推进一个人走出孤独、自我分离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佛系青年是真佛系,他们知道原谅,能够放下。
好比一方面不纠结用的东西得是名牌,但又不会进入另一个鄙视链。
就像有些人拼命想要证明自己是穷游圈的巨星,刻意追求不花钱的旅行,反而失去穷游原先的意义。
假佛系青年,如日本的尼特族,他们并不是寻求超脱,而是把自己隔离起来。
他们没有原谅自己,也没有原谅这个世界,他们实则需要重新与自己,以及与人连结。
做别人心里的自己做久了,你还记得自己,是谁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长大的我们,总是会隐藏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随波逐流,从众于社会,大众,并在内心当中把这认定为“成熟”。即便是犯了错误的我们,也会用带着“从众性”的眼光看待及自己,会觉得自己“犯傻”,“犯二”,因为我们自身也很清楚,或许没有人会理解我们。可是我们却忘记了,那错误,也不是我们本意去犯的。
儿时的我们犯了错误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而现如今的我们用“责任”二字来阻抗自己犯下的错误,会觉得这是“不应该的”,因为我们忘记了,给自己“找理由”。
“找理由”,不是幼稚,而是你的本心,因为没有谁愿意去让自己犯一个被人指责而无人理解的错误。
有些事,在你做之前,很难分辨对错,即便错了,也没必要过于自责。因为我相信,如果知道是错的时候,你或许也不会去做,你会去怪罪一个小学生没有博士的学识么?我想一定不会的。
接纳自己,接纳那个自己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它需要你去抱抱,需要你,接纳它的脆弱。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