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很多刚开始咨询的来访者,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在咨询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在说,你在听,难道我来,不应该是听你说的吗?”
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人,想让你听他们说,在这里,我只想听你说。”
很多人听了,也便懂了。
的确,我们的生活已经充斥着太多的声音,有时候,一觉醒来,想到老板的要求,老妈的期待,妻子想要的大房子、孩子想要的迪士尼旅行……恨不得,一翻身,再沉沉地睡去。
耳边的声音太多太杂,数不尽的期许和要求,可是,有没有人好好听你说一次话,听听你的压力与焦虑,听听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或许,你此刻便可以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碰到可心的人儿,能听你好好说一次话!
01 有时候,“病”是因为听得太多,说得太少
我有一个来访者,从28岁开始,便一直被各种声音牵拽着生活。
母亲说:“老大不小了,该结个婚了,女孩子最好的生育年龄是28岁,你到这个岁数了,连个男朋友都没有。”
哥哥说:“别挑了,你自己条件也就一般,再挑下去,只怕是要做一辈子的老姑娘了。”
已婚的闺蜜说:“赶紧找一个人结婚吧,难的时候,有个人陪你一起扛,也挺好的。”
……
催婚的声音听多了,她便真的结婚了。在29岁即将迈进30岁的档口,与一个相亲认识的,“差不多”的男人结婚了。
结婚以后,两个人明显三观不和,吵架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还多。
她和母亲说,话刚说出口,母亲便拦下了:“小两口哪有不吵架的,赶紧生个孩子是要紧事。”
她打电话给哥哥,哥哥正准备出差,匆匆说了句:“我和你嫂子也是这样吵吵闹闹过来的,没事的!”,便挂了电话。
她和闺蜜说,闺蜜说:“你结婚还不到一年,就想离婚吗?30岁的离婚单身女人,你以后怎么办啊?”
父母、哥哥、闺蜜……每一个人都在说,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方式。而婚姻是她自己的,不快乐也是真切的,她却不知道和谁说,怎么说?
于是,她抑郁了。
原本在工作上业绩突出的姑娘、升部门经理志在必得。却因为,近半年工作表现不佳,被新来的同事抢了先。
婚姻、事业双重的打击下,她走进了咨询室。她说了很多,事业上这半年的不顺,跟一个每天只沉迷于足球与游戏的男人生活的苦闷。
谈到那个让她焦虑的28岁,一个对家人而言,结婚迫在眉睫被提上日程的时刻。那一年,她其实赚够了出国的费用,本想圆自己一个留学梦。
可是,只要稍稍一提及自己的想法,便被“瞎折腾、结婚、生孩子是正经事的声音“盖过,于是,她不知不觉中,将原本的想法搁置,追随着“逼婚”的声音,结了婚。
但生活终究是要为自己而过的,只听不说,或只按着外界的声音行事,终究,安慰不了那颗“想要为自己而活”的心。想要表达的声音因为没有人听得懂,慢慢地,选择了沉默,于是,便“病”了。
02 当语言用来表达攻击,很难好好说话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谈到语言孤独,讲到一个小故事:
他的一个学生嫁给日本人,夫妻间的对话很有趣,主要的语言是英文,可是在对话中,也会夹一点点的中文,一点点的日本,这一点点听不懂的语言,反而让他们的对话洋溢着幸福感。
他说:很多时候,共同的语言,反而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语言原本是沟通、相互了解对方的工具,却被很多人用来表达攻击。
某次,在公园里,看到一对老夫妻的对话,很有意思。
妻子拿出水壶倒了杯水喝,老先生随口便说:“你看你,就知道自己喝,想渴死我”,随即开始指责妻子昨天给他买的毛衣瘦了,早上买的水果不新鲜。
休息了一会儿,妻子站起身来准备走,老先生又说:“就知道着急走,没看我还没歇够吗?”
妻子应声坐下,不吭声,默默的待着。
短短几分钟,几乎折射了夫妻两人一辈子的交往模式,老先生出口指责,妻子诸多不满,却默不作声,选择了忍受。
你看,有时候,我们用相同的语言,说了很多,却句句诛心,攻击与伤害着最亲近的人。
03 说话很多,并不意味着好好说话
有时候,说话很多,真的算不上好好说话。
相反,因为对方听不懂,你需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让她明白,结果,越说越多。却觉得,除了累,什么都没有收获。
而面对那个能听懂你说话的人,可能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够了。
因为,你知道,他和你在一起,他懂你,真的无需说太多。
曾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自然不能对每个孩子照顾周全,但对生病的那一个一定是格外关注和体贴。
于是,她从小就学会了,每次身上只要有一点小小的不舒服,她都喜欢和母亲无数倍的夸大自己的病情,喋喋不休地和母亲说自己多么不舒服,去博得母亲格外的关切以及那碗专为病号熬制的鸡汤,偶尔,还能因此,逃掉一整天的课。
母亲自然不知道孩子心里的小算盘,不久前,在一次闲聊中,母亲还提起:“别人家的孩子,一生病都没精打采,懒得说话,倒是你,越生病,话越多。”
成年以后,她结了婚,老公对她体贴有加。她稍微有点不舒服,老公比她还紧张,她自然少了许多,要赘述病情的烦恼。
当说话越来越少,获得的照顾越来越多,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话唠”体质,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不是真的那么想要说话。
不仅如此,很多人说很多话,无非是为了弥补很多空白。我见过旅游车上,导游为了活跃气氛,一直不停地讲话;酒局上,做东的一方,不知道客人的喜好,一直不停地讲话;还有,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间,为了害怕冷场,有一人不停地说话。
每当这时,我都想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嘿,停一停,沉默真的没那么可怕。”
我们看似每天都在说话,却很可能因为被外界的声音压抑、没有说出想说的话,因为不懂沟通的技术,用攻击的方式来说话;或者,只为了填补某种空白,空洞的说话。
究竟有多久,你没有用心说话、说想说的话?
如果,你的答案是很久……
你也许会更加明白,为什么在咨询室里,能畅所欲言的表达,是多么珍贵的事情。很多时候,当你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便会离内心越来越近,离想要的答案越来越近。而咨询师,便是那一面镜子,帮你看清自己;是承载你的容器,让我有所陪伴且安全着陆。
其实,很多时候,答案都在你自己手里。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