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是个现象,很多因素都可能让人发生抽动,基因的、病变的、环境的、心理的...等等各种因素都可以发生抽动
「抽动症」是诊断名称,秽语是抽动症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约10-40%左右抽动症患者会出现秽语。一百多年来许多研究试图找出抽动症的原因,近年来逐渐倾向以生理角度解释,不过还是不少人认为要采取多重因素立场。
抽动症患者的抽动症状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往往时好时坏,也有些患者的抽动现象会自行好转。
然而,抽动症本身不一定对患者带来严重影响,但身边人的不了解,或错误归因,或不当对待,却往往为患者带来困扰。
例如当孩子不自主的抽动,却让老师认为孩子坐不住、破坏教室秩序、故意惹老师生气,因而责备或处罚孩子,使孩子感到委屈难受。
孩子有时也会因为症状出现造成分心而影响学习
若是偶尔冒出秽语,更容易让身边人相信是心怀恶意、品性不佳,进而以不友善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造成心理痛苦
父母带孩子出门,孩子的抽动/秽语可能引人侧目/议论/指责,令父母感到丢脸,若父母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形,也可能因此怪罪孩子,同样让孩子难过。
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模仿孩子的抽动样子并嘲笑,甚至霸凌这样的孩子。这些模仿可能一开始只是好玩,但看在抽动症孩子的眼里并不好受
除了他人的不友善,孩子也容易怪罪自己控制力不佳,或觉得自己是怪人,或难过为何自己有此症状,或担心同学因此不喜欢自己,这些也都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
有些孩子为了不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的症状,会以其他的行为,例如捣蛋作怪来转移他人注意,而一些大人也就真的相信孩子不好,用各种方法要压制孩子的捣蛋作怪,造成恶性循环
由于抽动症原因仍有讨论空间,药物或心理治疗成果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症状存在期间孩子的生活都容易受到他人负面对待,所以除就医从医疗角度协助外,心理协助必不可少,除了帮助孩子的心理,对家长与教师的心理协助更是重要,家人与老师因为了解而对孩子友善接纳,并协助同学与患抽动症孩子和谐相处,以及透过沟通说明帮助孩子生活环境中的他人能友善对待孩子,都是极重要的处理方向。
家长若能参与或组织病友家属团体,彼此分享孩子状况与教养经验,也相互支持彼此待孩子的辛苦委屈,对家长有时比只找谘询师还有帮助,而有相同症状的孩子彼此做朋友,更容易感到相互接纳,因此,社工/心理/医疗/教育四方合作的团队模式是我们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