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武志红
去年有一阵,工作压力很大,很想休息但苦于没有“正当理由”。好巧不巧,从未闹腾过的智齿开始痛起来。
听到医生一脸严肃地跟我说“很严重不能再拖了,要赶紧治疗”的时候,我的牙虽然痛,但心里却乐开了花:“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休息一会儿了。”
一问身边的同事,发现不少人累的时候,也都偷偷期待过“生病”。
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说:得病,是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跟别人说“我心情不好压力很大需要休息”,经常会被吐槽抗压能力太差;如果说的是“我生病了需要休息”,似乎就更有底气一点,更容易被接受一点。
确实啊,生病的人就像孩子一样,总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优先权。
所以,很多人都习惯了把不良情绪转化为躯体的不适,在心理学上,这叫“次级获益”。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敢直接表达不良情绪呢?
追溯原因,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一直提倡坚强,提倡成熟,提倡无私。我们不应该麻烦别人来照顾自己,也不应该过分自我怜爱。
除非碰上“生病”这样的特殊情况。
长此以往,我们长成了一个矛盾体,外在自我看似坚强,内在自我却脆弱不堪。
我们没有胆量去保护自己,只好通过“生病”这样的下策来逃避。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又不是一堆代码堆成的机器,无论多强大多理性,只要是个人,都会有情绪、有压力。所以敢于直接表达情绪、索取照顾,本来就不应该被当成“不合理”的事情啊。
把情绪还给自己吧,把真实的感受还给自己吧。
下一次,当你需要停下来,需要关怀的时候,不要再苦等身体发出的信号,请试着直接表达出来吧。
热门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