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膜性肾病是病理形态学诊断的概念。其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的原因,近几年发病率逐渐上升。报道数据显示,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左右。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有可能与某些药物或者是环境因素有关系。近年北大肾病研究中心通过收集数据临床观察显示,膜性肾病发病与雾霾关系密切。
膜性肾病的病理分期一般分为4期,2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侧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反应性形成的钉突。光镜可见钉突形成。
目前临床一般认为,病理分期和预后,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对应关系。
膜性肾病的临床自然病程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一般表现为三种转归,自发缓解,持续的蛋白尿伴有肾功能稳定,持续蛋白尿伴有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膜性肾病,尤其是一期和二期膜性肾病,能够有30%的患者可以自发缓解。膜性肾病对治疗的反应,与预后关系密切。通过治疗,完全缓解者,也就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3克的患者,10年肾脏存活率为100%。部分缓解的患者,也就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3.5克,或者是尿蛋白减少大于50%的患者,十年肾脏存活率为90%。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就是尿蛋白持续大于3.5克,其预后相对较差,10年肾存活率只有45%。
热门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