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上文曾与大家谈了饱腹感和饥饿感发生的机制,大家就会从中了解一些日常行为可影响你的饱腹感和饥饿感。
01
进食不当
饭菜单一,缺少产生饱腹感的纤维素、蛋白质,饱腹时间就不会持久;食物过于精致,进食体积量过小,胃部没有产生足够的膨胀,胃感觉不到饱。
进食单一,以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主,餐后血糖很快上升但不久血糖下降而发生饥饿;尤其有些人只吃稀粥,刚进食时觉得很饱,但半流质食物很快被胃排空,血糖很快下降,就很容易饥饿。
02
进食过快
慢慢吃的话,胃慢慢膨胀,胃内压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告诉大脑说:饱了,吃不下了。
其实,从你咀嚼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来分解淀粉以方便吸收了,咀嚼是需要时间的,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身体更容易吸收足够的能量,血糖就会较快提高,容易产生饱腹感。
如果进食过快,一顿饭几分钟吃完,就不容易产生饱腹感,吃完饭还没有吃饱,要饱就必须吃下更多的食物。吃得快,食物没有被牙齿充分咬碎,大块食物进食胃肠道不易被消化,食物中的热量难以吸收而被作为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血糖难以持续维持稳定,就会饿的快。
因此,进食过快不易饱,而且饿得快,细嚼慢咽,才是王道。
03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负责饥饿感的激素紊乱,如果连续两晚睡眠少于4小时,那么体内负责饥饿感的激素就会增加近一倍,而调节体内脂肪含量和食欲的激素会相对减少,这两种激素的一增一减,会显著增加饥饿感,同时使人对饱腹感麻木,就会一直感到饿。
04
身体缺水误作饥饿
体内缺水常常会让你混淆饥饿感和干渴感。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自己饿了,但很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缺水所致。
当想要吃东西的时候先喝一杯水,缓解口渴,增加胃内胀力,等待10~15分钟,就有可能不会饿了。
二、容易饿,当心这五种病
容易饿,除了上述这些生理因素外,更要当心病理因素,经常感觉到饿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0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疾病。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重要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机体氧化还原反应。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机体代谢亢进、氧化反应增强、胃肠蠕动加快,消耗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增多,同时热量大量丢失,细胞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了食欲,食量也会大增。
患者表现为易饿、进食增多、怕热、出汗、大便次数增多,但体重减轻,还可以表现心悸、心动过速、失眠、情绪易激动、甚至焦虑。甲亢患者长期没有得到合适治疗,可引起甲亢性心脏病。
如果患者易饿、进食增多,而身体消瘦,就要考虑甲亢可能,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B超就能明确诊断。
02
糖尿病
不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缺乏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当胰岛素缺乏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时无论血液中葡萄糖有多高,细胞的大门不能被打开,葡萄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内为细胞提供能量,而细胞缺乏能量供应后就会发送 “饥饿”信号到大脑,大脑就发送指令,指挥人体去摄取食物。
如果患者一饿就吃,就会使机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血糖越进不了细胞,人就越饿,越饿越吃,越吃血糖就越高,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状是易饿、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是很典型,有些主要表现就是易饿,进食不久后就饿,必须要考虑糖尿病,要做糖化血红蛋白(表示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糖耐量试验(包括:空腹血糖、餐后0.5小时及1小时、2小时血糖),甚至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只餐后2小时血糖增高,甚至血糖只轻度增高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称为糖尿病前期),但患者已表现出容易饥饿。
因此,易饥饿的患者必须做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
03
低血糖
当血糖低下,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就会发生饥饿。糖尿病患者,因降糖药物过量或进食控制过于严格时容易发生低血糖,患者饥饿、头晕、心慌、出汗,严重者可以昏迷。
因此,糖尿病人容易饥饿时要考虑高血糖,也要考虑低血糖,查测血糖可以明确。
04
胃病
当胃酸过多或虽然胃酸分泌没增多但胃粘膜对胃酸敏感性增高,胃就会产生嘈杂样感觉,类似于饥饿的感觉,进食或喝水以后食物对胃酸稀释,饥饿感就会好转,但不久又会发生。
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当然,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是上腹胀闷、疼痛、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胃纳减退,但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现嘈杂样不适、易饿。
因此,易饿患者必须考虑胃病,做胃镜检查以明确。
05
焦虑
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会干扰和紊乱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容易导致饥饿感,出现食欲异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用“吃”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热门内科